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ID:12881712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9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_第1页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_第2页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_第3页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第一节社会学科课程的创设及其特点一.社会学科课程最早在美国创立社会学科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是: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综合性较强的社会课。二.社会学科课程的类型社会学科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综合课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综合的广度和强度。国外综合的小学社会学科课程大致有三种类型:(1).相关型课程以美国为代表(2).广域型课程以法国为代表(3).融合型课程以日本为代表绝大部分国家的小学社会课属于这种模式。三.我国社会学科课程的创立我国学校的社会学科课程也经历了一个由分可向综合的转变过程。作为分科形式的社会学科课程,最早出现在

2、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社会学科地位的标志:<<奏定学堂章程>>新中国社会学科的课程设置,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界。此前,中小学的社会学科是分科设置。此后,则由分科教学转向综合教学。四.社会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定义社会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学科是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为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而开设的学科课程。狭义的社会学科简称社会课,它是根据社会学的体系,融合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以提高其公民意识和素质的一门综合课程。五.小学社会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学科的知识框架及其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学科的教育目标,社

3、会课的学科特性主要是由社会学科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美国的社会学科的教学一直把公民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日本自小学社会课开设以来,一直把养成学生的公民资质基础为目标。我国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知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思想品德)。社会课与思想品德课和劳动课的联系和不同:联系:从总的教育目标而言,三门学科都是为

4、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的良好公民,可以说都是公民课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分工。不同:三门学科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角度和重点是不一样的。思想品德课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劳动课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而社会课则是从社会知识教学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小学社会学科课程开设的意义:1.它可使小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常识,学习和具备初步的社会能力,为从小就初步了解社会打下一些基础;2.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替代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减少了课程门类,有利于减轻小学生的课程负担;3.社会学科与小学生的社会

5、生活密切相连,是从认识周围社会开始,进而认识祖国和世界。第一节社会学科的创造性资源一.培养创造性人才基本素养的资源(一).社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原料(二).“以史为鉴”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说明了想像在创造发明中的作用。(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道德意识和美感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养的形成和创造动机的养成德育的转变主要强调抓三个方面的教育:自我约束教育、协作精神教育和献身精神教育,把德育的实施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结合起来。在我国,创造精神是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

6、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二.造就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创造精神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社会性情感是催生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这种动力资源主要包括:(一).乡土意识和家乡情结裴斯泰洛齐的学徒们卓有成效地在教育学著述中发展了“从乡土到世界”或是“从个人境遇到宇宙”的思想,形成了乡土教育的原理。(二).名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三).政治意识和远大理想(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资源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素质的核心。(一).一般能力的训练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

7、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学生认识世界,获取感觉形象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力。(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包括:立体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第一节社会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原则及其教学策略一.问题性教学原则定义问题性教学原则: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问题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依据(1).社会学科的特点(2).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要求(1).要求教师要将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创设种种问题情境;(2)

8、.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能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3).教师要注意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