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

ID:12905216

大小:34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_第1页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_第2页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_第3页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_第4页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表于《东方收藏》第2期 宋代名画《听琴图》的作者究竟是谁           ———也析南宋院画大师孙必达的艺术成就作者:朱亦梅   有宋徽宗赵佶题押的《听琴图》,究竟是否真笔,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既非御笔画也非御题画,而是出自南宋院人手笔。   所谓“院人手笔”即“造”,其手法类似“造仿”、“仿作”一类,伪造者熟悉被造画家的特点,按其特点造出一张被造画家从未画过的作品,造假者一般与被造画家距时不远。可能是宋院画高手,“造”的是貌似宋徽宗的真笔,甚至押款、钤印、题诗风格特点。 《听琴图》的作者以类似白描式墨线勾勒和立体性渲染的写实手法,充分表现了人物、树木及其环境摆设

2、的具体细节特征,营造出一种以墨线为主的严谨、淡雅精致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的刻画和表现,并在较暗的衬底上主要用黑墨和白粉及其它几种较亮丽的颜色进行渲染和表现。画中所描绘人物造型比例解剖准确精到,技法用笔更加成熟纤巧,色彩之清丽,散发着北宋以后一种时代气息和南宋院体画的艺术特色韵味和更高的写实水平,并超越了北宋的人物画水平。   依此笔者遍寻南宋时期院人绘画,以便从中找出与此画相似相同的踪迹,发现南宋时期的著名院画《折栏图》、《却坐图》与《听琴图》在人物形象、动势塑造以及艺术表现的技巧方面有不少相当近似和一致之处,作者似乎是在对《折栏图》和《却坐图》中相

3、关人物进行“搨写”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筹、巧妙取舍、修正变异,产生了“听琴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造型。请看:1、《听琴图》中徽宗的造型与同比例的《却坐图》中的汉文帝形象、动势比较(图一):        图一A                   图一B                 图一C    红笔勾勒的是《听琴图》道家装束的宋徽宗抚琴形象、动势(图一A),兰笔勾勒的是《却坐图》汉文帝的形象、动势(图一B),如将图一A、B人物造型相叠,我们发现红色线条和蓝色线条的两形象造型在人物形象和动势等方面几乎完全吻合,如果汉文帝的左手臂向下落一点,刚好也与宋徽宗的手臂吻合(图一

4、C)。2、《听琴图》红衣大臣与同比例的《却坐图》妃子形象和动势比较(图二)            图二A                    图二B               图二C          蓝线勾勒出《听琴图》中的红衣大臣的形象造型轮廓(图二A)与绿线勾勒出《却坐图》的妃子的造型轮廓(图二B)相叠,蓝色所示的形象轮廓线和绿色所示形象轮廓线(人物动势、造型及坐墩)几乎完全契合,低首沉醉的大臣和谦恭内敛仍然低首的妃子的造型动势如此一致,似乎妃子相接的手,向下伸展,置于膝头,手执短柄扇并露出了白色靴子,并稍加服装上的异化,变异为大臣形象造型(图二C)。3、《听琴

5、图》绿衣大臣头部、颈部动势造型与同比例的《折栏图》朱云头部、颈部动势造型比较(图三):          图三A               图三B               图三C                   a                   b                 c     红线描摹出《听琴图》绿衣大臣(a)头部、颈部线条轮廓和造型动势(图三A),蓝线勾勒出《折栏图》朱云(b)的头颈部线条轮廓造型动势(图三B)。两图线条轮廓和动势同比例相叠吻合,发现形象、动势造型高度一致(图三C及c)。   从《听琴图》的人物形象、动势造型等方面来看,它

6、与《折栏图》和《却坐图》的关系十分密切,存在着“图样与修正”和“图样与变异”的关系,在人物气质、性格和动势造型的表现手法、行笔的时代风格上也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上述南宋院画《折栏图》和《却坐图》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造型和动势很明显地被直接借用又被合理变异和发挥,加上绘画风格和笔法等的高度一致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听琴图》的确并非是一件出自赵佶或北宋画院代笔之笔的北宋作品。而是出自南宋院人之手并与《折栏图》和《却坐图》同时代的南宋中晚期作品。   从外观的艺术技巧和风格特征到内在结构上承继性变异关系的研究分析和比较即用“图样与变异”也就是从作品中产生作品的理论来研究断代

7、,是目前最准确、最可靠也是最彻底的一种鉴定。他不仅使我们正确发现和找出了《听琴图》的出处和来历,同时从根本上否定了,宋徽宗赵佶是这件作品的原创作者的可能性。“图样与变异”的理论是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刘开业先生经过多年对宋画和古代画论的研究后提出来的。图样变异,也就是从作品中产生新作品,直到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全新境界和效果,是中国古代画家的一种巧妙的创作方法,修正地摹写图样是对图样的继承和完善,对图样经过思考变异为另外一个全新的图样,是对图样的继承和创新。   以下就《听琴图》和《折栏图》、《却坐图》景观进行对照比较。寻求真正的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