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侵略性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

ID:12998305

大小:16.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_第1页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_第2页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_第3页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日本的侵略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日本的侵略性日本,这个国家对许多人来说,应该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吧?一方面,日本师从中国,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日本自古就不断对中国、朝鲜等国家地区进行军事骚扰,而近代以来对中国和朝鲜等亚洲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更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难以抹消的伤痛。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同在“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下,中国、朝鲜等国家很少主动侵犯他国,而唯独日本,却表现出了如此强烈的侵略性呢?下面我以中国和日本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意识形态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1.从地理条件上看古代中国周边西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天山山脉,基本与西方世界隔绝,因而

2、不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军事侵略,有一个独立的发展环境。中国大陆上由于长江、黄河两条大河的长期冲刷,形成了华北——华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广阔平原地带,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加之气候稳定,,极适宜发展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必因为生存资料不足而去侵略和掠夺民族生存资料。反观日本,日本除西边与中国、朝鲜隔海相望以外,东、南、北都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日本四岛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岛上丘陵、火山较多,地震、火山喷发频繁,仅有的关东小平原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农耕文明。日本是岛国,物产匮乏。资源稀缺。相比于中国稳定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岛国的海洋性气候让日本人民长期受到台风和海啸

3、灾害的影响。这一切一切的地理先天性弱势,迫使日本必须频繁地从外界进行资源输入,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侵略战争以满足自身生存。这首当其冲的,就是隔海相望的中国和朝鲜。1.从历史发展上看纵观中国古代史,我国自秦朝封建制度建立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尤其是封建末期的元、明、清三代,中央集权程度达到空前。皇帝具有政治、司法、军事、宗教等一切最高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国内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直接向皇帝效忠。中国的历史,“统”多而“分”少,国体基本上维持在一个“大一统”的状态,中央力量强大,能对地方进行有力的控制,地方无法在权力上肆意妄为,当然军事上也不能轻举妄动。而从日本的古

4、代历史上看,除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到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为止,日本有过一段时间的统一以外,其余时间都处于相对分裂的状态。地方大名(相当于东周时期的诸侯)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各自为政。日本天皇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不得不投靠有实力的大名。因此,自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后,天皇就失去了实权,沦为了民族的精神领袖和国家的象征。再说说日本的幕府统治。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不同,幕府统治是以“地方大名宣誓效忠中央幕府,中央幕府给大名分封土地”为基础的分封制,类似于中国西周和西方封建时期的社会制度。大名效忠幕府,武士效忠大名,而老百姓效忠于武士官员,各阶级是分层的,

5、权力分散,力量不协调,因此各阶级间极易爆发冲突。地方大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常常爆发战争,中央却对此无力管辖。当然,为了扩展领地,地方大名也不经中央的允许,擅自发动对外战争,琉球国被蚕食,即使如此。1.从意识形态上看先谈谈宗教方面。中国的宗教主要由佛、道、儒三教构成,三教在中国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佛家的“万物皆空”、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不主张侵犯他人,以“和”为贵。再谈谈统治阶层。中国统治阶层以文官为主,地位上文高于武。文人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统治上更倾向于“治”而不是“统”。老百姓自古崇尚知识,因而

6、读书人的地位也比较高。而日本则不同,虽然中国的宗教在日本也有传播,但其地位上根本无法撼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神道教宣扬“凡是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是大和民族(日本民族)的乐土”。因此,这也多多少少滋生了日本人“开拓乐土”的思想。此外日本国的统治实权长期落在武人手里,特别是幕府时期全国最高军事首脑——征夷大将军拥有政治、司法、军事的最高权力。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武士,且日本人尚武。如果说“大同社会”是文人的理想,那么“征服全世界”就是武士的荣耀。武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民,形成了“武士道”精神,以及后来具有侵略性质的军国主义思潮。以上就是我对日本侵略性产生原因的一些看法。当然

7、,日本侵略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才疏学浅,观点也或有偏颇,还请各位有学之士批评指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历史《日本史》海南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美】JamesL.McClain著,王翔、朱慧颖译)三系十三队二连五班韦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