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

ID:12999923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_第1页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_第2页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_第3页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_第4页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媒介融合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主流媒介之一的广播有了长足的发展,即呈现出与新媒介相融合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与其说是广播自身发展的表现,倒不如说是由新的媒介技术促成了广播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如果从内容层面看广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消息来源更加广泛、诸多话题直接来源于受众以及信息报道提供主体的非职业化。关键词:主流媒介;新媒介;融合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13-0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12年3月份有报道说,中国之声新浪网微博的粉丝已经突破200万。粉丝数量领先于同行业。电台在互联网上开通微博,极大地提升了电

2、台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能力。11然而,广播与诸如互联网之间的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效果远不止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从内容层面看,新媒介成为了广播内容的消息来源;无以数计的受众通过新媒介丰富着广播的话题;更有非职业的媒体工作者以专业传播主体的面貌通过广播向广大的受众传播非媒体工作者所关注的对象。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及新现象(一)新媒介成为广播的消息来源用媒介环境学中的后视镜理论来审视广播,广播从其产生之日开始便走上了一条融合的道路。它不断地将先前已有的技术融合进来并保持自身的特色。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成为了广播所融合的对象,报纸的内容摇身一变成为广播所传播的对象。其实,音乐

3、磁带和CD也不断地融合到广播中来。然而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广播与新媒介、新技术的融合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媒介对广播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广播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新媒介上接触到更多的消息来源或新闻来源。“新媒介对整个媒体产业,尤其是新闻工作者,继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特网正成为信息和新闻的来源,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在今天这个全天候新闻时代,新闻故事和图片能够立即产生。……这也意味着自由撰稿人数量的增加和对多种技能的需求”[1]。11从传统意义上看,消息来源总是与新闻工作者对举的。这里的新闻工作者又主要是指负责新闻生成首要环节的记者

4、。因此,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记者与消息来源构成了对立。这样一来,“提供有可能制作成新闻报道或特稿的思想和大致的人物、地点以及组织[1]”就成了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消息的主要来源。从上面对消息来源的揭示看,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也就是提供消息的人、提供消息的单位和除去人及单位之外的消息的出处。在这由三类消息来源构成的结构中,根据消息来源与新闻工作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类型,又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临时的。如果从消息来源名字的表现形式看,它又可以分成具名的消息来源和匿名消息来源。(二)消息来源的过程中的新现象在当今广播的运营实际中,相应的新闻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并使用上面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来的消息来源。这

5、些来源成为广播获取相应新闻的源头。可是在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广播在使用这些消息来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新现象之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11消息来源除继续同广播的新闻记者保持原有的对立关系外,消息来源逐渐开始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相应的关系。由于新媒介、新技术与广播的融合,主播、主持人直接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新的媒介来获取信息。个人、单位及信息所赖以依存的出处,都成为了主播、主持人所做节目的消息来源。当然,主播、主持人与消息来源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这跟广播内部的媒介融合——采编播一体化的人的分工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主播、主持人与新闻记者,与编辑

6、的融合,才使得消息来源同主播、主持人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成为可能。2.新现象之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广播的消息来源呈现出“多”的特点,这是与传统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广播在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之前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的。现在,广播获取消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尤其是具有“个人”属性和“地点”属性的消息来源与过去相比,新媒介、新技术背景下的这些属性的消息来源成几何倍数增加。这个特点实际可以从各种新媒介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总量上看出来。然而,广播在获取相应的信息时,除了从稳定的消息来源获取外,更多具有临时性的“个人”和“地点”的消息来源为广播所用。3.新现象之匿名消息来源的增多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

7、介,它们所发布的信息往往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媒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往往成为受众所诟病的对象。“采编室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消息来源的身份,特别是匿名消息的问题。公众以往以为,匿名消息只是新闻界的一种技巧。直到发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丑闻后,匿名消息才受到关注,‘自由论坛’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报道大陪审团的聆讯时,用匿名消息是‘不妥当的’11”[2]。众多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增加了广播报道的风险性。如果在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