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

ID:13096751

大小: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0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_第1页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_第2页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_第3页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_第4页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学求书简目 张舜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學求書簡目張舜徽余講學隴上,兼授國立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兩校課。為文、史兩系講“校讎學”及“國學概論”既畢,諸生好學者請問今後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因略舉必讀之書及下手功夫所宜講求之事,相與勖勵。但取淺易可行,俾能循序漸進。乃述所語成《初學求書簡目》以授之。諸生皆已肄業大學,而以“初學”標目,非輕慢之也,實以遠大期待之也。諸生雖已入上庠,習專業,然語乎學問之大,固猶初學耳。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姑以初學自處,則虛中能受,孜孜以求,鍥而不舍,持之以恆,其必底於大成無疑也。志學之士,其勉乎哉!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舜徽記。舉列書目,不尚繁多,但取其切

2、要而初學可通者略示入門之蹊徑而已。書之易得者,不復注明版本。讀書以識字為先,學文以多讀為本。必於二者深造有得,而後可以理解群書。故曉示門徑,以斯二者居首。識字下筆為文,可用今字今義;閱讀舊籍,必識古字古義。士而有志習本國文史,則日接於目者,皆古書也。苟不識其文字,何由通其語意,故讀書必以識字為先。古人稱文字學為“小學”,意即在此,謂幼童入學,首在識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義,分之則為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合之則可統於一。初學從事於此,可閱讀以下諸書:《文字蒙求》四卷(清王筠撰,石印本)此書從《說文解字》中纂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形聲字中,僅收四

3、種),凡二千四十四文。原以啟發童蒙,實則已成為讀說文者先路之導。王氏於每文之下,釋以淺語,初學得此,可引起識字之興趣。《說文解字》十五卷(漢許慎撰,商務印書館摹印大徐本)閱《文字蒙求》後,可依其義例,取大徐本《說文》細讀一過,分類輯錄,使九千餘文形、聲、義瞭然於心。形聲字為數太多,可以聲為綱,將同從一聲之字,比敘並列,可悟聲中寓義之旨。《說文解字注》十五卷(清段玉裁注,崇文書局本,石印本)將《說文》分類鈔錄一過以後再看此書,比較易懂。段注精到處,全在發凡起例;其武斷改字處,多不可從。《說文釋例》二十卷(清王筠撰,原刻本,世界書局石印本)此書為王氏

4、精心之作,融會貫通,自抒所得,多精到語。王氏又有《說文句讀》三十卷,乃刪取段氏《注》、桂氏《義證》而成,成書在《釋例》之後,不及《釋例》之精。《說文古籀補》十四卷,附錄一卷《字說》一卷(吳大澂撰,寫刻本,翻刻本)吳氏以前,固有取銅器刻辭中之單字以上證《說文》者,然著為專書以補許書者之遺,則自吳氏始。其《字說》乃專據金文以考證古文字,篇幅雖簡,精義頗多,足以啟悟初學。(《古籀補》有丁佛言、強運開補輯之書,茲不一一舉例。)《契文舉例》二卷(清末孫詒讓撰,蟫隱廬刻本)《名原》二卷(孫詒讓撰,光緒三十一年刊本,千頃堂書局翻印本)孫氏於金文、甲文均有研究,

5、《契文舉例》一書,為我國學者有甲骨文字專著之始。又曾摭拾銅器遺文與甲骨刻辭證說古文字之形體,述為《名原》,乃我國學者用甲文考證古代文字之始。金文、甲文之學,今已蔚為大國。自羅振玉、王國維以下,作者日多,述造益富,考證之功,後來居上。其書既豐,不可遍舉。今但列吳、孫二家,既以明先賢提倡之功不可没,復由篇卷短簡,可為守約之助耳。初學循茲階梯,進而求諸後起之書,必深入而不欲出矣。研繹金文、甲文之後,始知字形之學,不可專據《說文》,廓然有以自廣也。然初學必須精熟《說文》,而後有分析遠古文字結構之識力。所以研究金文、甲文,必在精讀《說文》之後,方能有下手處

6、。為學貴能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初學尤宜從基本上用功,切勿淺嘗浮慕,虛騖高遠。10以上字形《廣韻》五卷(宋陳彭年等重修,商務印書館印本)是書為古今音總匯,學者所宜詳究。隋陸法言《切韻》即在其中,但由於後人增加字多,不易區辨耳。《說文》每篆末所用反切,乃徐鉉據孫愐《唐韻》補入,與《切韻》、《廣韻》均有不同。《音學辨微》一卷,《四聲切韻表》一卷(清江永撰,四川刻本)江氏音學湛深,而尤精於審聲。此二者着墨不多,實為初學階梯。必由此入門,方能於審聲辨音,有所解悟。《切韻考》六卷外篇三卷(清陳灃撰,四川刻本)陳氏研究《廣韻》,至為精邃。嘗據反切上字四百五十二

7、字彼此系聯,共得四十聲類,在聲韻學上貢獻極大。《切韻考》卷六及外篇卷三,通論古今音韻源流得失,自抒心得,多精到語。《說音》一卷(近人江謙撰,中華書局印本)江氏重視雙聲之為用,此書發明極多,曉示學者循聲求義之法,最為切要。嘗謂“解形、聲、義。通聲為本”,確為不易之論。研究字音之學,以審聲為亟。至於考證古韻部居,又在其後。考明古韻,宋明學者已開其端,至清乃臻極盛。自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江有誥,下逮近代章炳麟、黃侃,皆號名家。分部雖有不同,要歸於古疏今密。諸家著述俱在,卷帙浩繁,非初學所能卒讀,如不得已,可取清代夏炘《古韻表集說

8、》(北京大學出版部有排印本)一觀。再參以近人音論之書,便可知其梗概。近人專論音學著述,茲亦稱列數種於下:《古雙聲說·娘日二紐歸泥說》(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