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

ID:13514489

大小:11.46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7-23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_第1页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_第2页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_第3页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_第4页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第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节秦王陵秦之先祖为嬴姓部族,早期居于西戎之间。西周中叶,非子受封为附庸。两周之交,秦襄公救周有功,平王封之为诸侯,始与其它诸侯国趋于相近。春秋中叶,秦国逐渐强盛,穆公也开始称霸于西戎。秦的都城随国势的增强不断迁徙,总体路线是向东,这与东方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这种迁徙一方面是向先进文化的靠拢,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秦领土的扩张。春秋早期,秦文公居于汧、渭之会的西陲(犬丘),秦宪公(宁公)迁于平阳(今陕西岐山)。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迁都雍(今陕西凤翔南)。战国早期,有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2、之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南)。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最后定都于咸阳。关于这些都城遗址特别是雍、栎阳及咸阳遗址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全面认识秦帝国之前的秦公陵墓分布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就目前的考古资料,除平阳及栎阳陵区暂未发现外,上述都城西陲、雍和咸阳的附近均发现有秦公王陵区,分别是西垂(或西山)陵区、雍城陵区、毕陌陵区和芷阳陵区等。这些王陵区基本分布于都城附近山环水抱的高地上,体现出“陵随都移”、“都随陵转”的分布特征和秦公陵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西陲(或西

3、山)陵区的秦公墓1992年至1993年,甘肃省礼县永坪乡赵坪村的大堡子山有古墓群遭到大面积盗掘,铸有“秦公”铭文的壶、鼎、簋、编钟等铜礼器及黄金饰件流失国外。专家们根据这些流失的图二-41:甘肃礼县大堡子墓地位置示意图器物,认定它们出自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秦国王墓之中。在此基础上,基本确认大堡子为早期秦公陵区,即西陲西山陵区[[]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图二-41)。徐卫民先生认为西垂陵区应该由张家川陵区和礼县大堡子山陵区两部分组成,张家川陵区的墓主可能是非子、

4、秦侯、秦仲等秦开国前的重要人物,而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公陵园应是秦襄公和文公的陵园,庄公的陵园也应在大堡子山附近[[]徐卫民:《秦公帝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钻探,共发现“中”字形大墓两座、刀形车马坑两座及一批中小型墓葬,并发掘了其中两座“中”字形大墓、一座刀形车马坑和九座中小型墓葬[[]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图二-42)。大堡子山墓地地处三面临沟的黄土梁峁上,东西长约250、南北宽约14

5、0米,已发现南北并列的两座东西向中字形大墓(M2和M3)[[]有学者认为,两墓为平行相依,而非并列。详见田亚岐、张文江:《礼县大堡子秦陵墓主考辩》,《唐都学刊》2007年第3期。],其南端有祔葬的两座东西向刀形车马坑(K1和K2),墓地的东北、北部和西部山弯还有规律地分布着间距5~7米约200多座作东西方向的中小型墓。两墓存在夫妻合葬墓的可能[[]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但一些学者认为不应是夫妻合葬[[]田亚岐、张文江:《礼县大堡子秦陵墓主考辩》,《唐都学刊》2

6、007年第3期;祝中熹:《礼县大堡子秦陵墓主再谈》,《文物》2004年第1期。]。图二-42:甘肃礼县大堡子秦公陵园平面图M2、M3结构相似,墓室开口以上覆盖着残高不足1米的五花土。M2全长88米,东墓道呈斜坡状,西墓道大体作斜坡形,但有8沟槽状台阶,墓室内设二层台,墓室底部中央有一腰坑,坑内埋殉犬、玉琮各1件。葬具为木椁、漆棺,棺上原贴镶金箔棺饰。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墓内共有殉人19,其中墓室东、北、南3面二层台上埋7人,均直肢葬,有葬具。墓室填土中埋12人,均屈肢葬,填土中还有殉犬1只(图二-43)。M

7、3略大于M2,全长115米,斜坡式东墓道,西墓道为台阶状。墓室底部中央腰坑内亦有殉犬、玉琮各1。墓主的葬具、葬式基本同M2。关于M3的形状,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其中张天恩先生认为应为“目”字形[[]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祝中熹先生称其在考察后认为也应为“目”字形[[]祝中熹:《礼县大堡子秦陵墓主再谈》,《文物》2004年第1期。]。不过,戴春阳先生作为现场考古发掘的直接参与者,指出为“中”字形应无大的偏离,本文沿用其说。已经发掘的1号车马坑坑内原有殉车四排,

8、每排并列三乘,共十二乘,每车两服两骖,共四马。图二-43:甘肃礼县大堡子M2平、剖面图出土器物方面,由于被盗和流失,相关资料较为散乱。现根据戴春阳先生《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一文及其它相关资料略作梳理。在发掘过程中在M2墓主边有随葬的小件玉饰,椁室内残存罐、鬲等陶器残片以及铜泡、戈、刀等铜器残片。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