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

ID:13587663

大小:2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3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1页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2页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3页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4页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情绪状态自道德判断社会直觉理论提出以来,情绪在个体道德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受到研究者重视,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尤其是脑成像技术在道德判断研究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关于情绪状态与道德判断关系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推动因素。Moll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不要求其作出外显判断的情况下,被试在观察过能唤起其道德感的图片后,fMRI显示其腹内侧前额叶(VMPFC)受到明显激活,而VMPFC与情绪的自主反应关联密切。[11]VMPFC之外,与情绪相关的其他脑区如扣带后回、楔前叶、海马旁回等,

2、在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中也显示不同的激活程度,在对与正性情绪相关的道德场景进行判断时,VMPFC和颞上回被激活的程度更加明显,在对与负性情绪相关的道德场景进行判断时,杏仁核和海马旁回的激活程度更加明显。[12]Kliemann和Young等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情绪因素会直接驱动道德判断,在事先启动被试对道德故事主角的积极或消极印象的情况下,被试更倾向于将消极评价的人物的行为所导致的负性结果归结为是主观故意的,显然,对被评判对象的消极情绪影响了被试的道德判断。[13]此外,在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中,Koenigs等人的研究分别以正常人和VMPFC损伤的病人为被试,进行与

3、JoshuaGreene相同的道德两难测验,结果显示,与正常被试相比,VMPFC损伤者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判断,[14]证明情绪功能(敏感性、稳定性等)削弱的个体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是显著的。Valdesolo和Desteno等人则发现,如通过诱发积极情绪去抵消被试的消极情绪,那么正常的被试会更倾向于统一两难故事中的功利性选择,[15]相关脑区损伤的病人则不会。上述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一起,逐渐将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并且逐渐走向细化、具体化。个体情绪状态与道德判断的关系越加明朗和具体化之后,道德情绪的概念开始被提出并广为接受,道德情绪是指根据一定的道

4、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即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道德需要之关系的反映。Haidt曾将道德情绪分为四种,即蔑视(谴责别人)、羞愧(自我指向)、移情(体察他人)、与感激(赞赏他人)。其后,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对各种具体道德情绪状态进行划分,常见的消极情绪包括内疚、羞耻、厌恶、尴尬等,积极情绪则包括自豪、感激、同情等。目前,道德判断领域针对负性道德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较多,正性道德情绪涉及较少。[16]Schnall和Haidt等人推测带有厌恶情绪的个体会对不道德事件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谴责,实验证实,事前接受厌恶情绪

5、启动的被试对不道德事件的谴责程度确实较未启动的被试要显著。[17]Horberg和Oveis等人针对不符合贞洁规范行为的道德判断,分别检验厌恶、愤怒、悲伤三种情绪对其的预测效果,发现只有厌恶情绪可以特异性的预测对不符合纯洁性规范的行为的谴责程度。[18]其他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脑岛是与厌恶情绪加工相关的重要脑区。[19-21](二)移情个体情绪状态与其道德判断的关系受到研究者关注之际,移情①作为一种替代的或间接的情绪反应能力,对个体情绪状态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处于道德场景中的个体,对需要帮助者或受害者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负性情绪的体

6、验程度,是否会对其之后的道德判断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总体上看,这类研究的切入点一般集中在移情与道德判断中的正性道德判断(及其之后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探究上。Batson等人的研究中,在给所有被试呈现相同的需要帮助者(故事主角)的音频材料之后,对高移情组,要求被试尽力去想象音频中故事主角的内心感受,对低移情组,只要求被试尽量回忆音频中讲述的各个细节,事后在检验被试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故事主角需要帮助并愿意施以帮助行为时,发现如之前所预测的,高移情组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故事主角的正性道德判断。[22]Marsh和Anne等人的一项研究中

7、发现,助人情境中需要帮助者的面部表情对被试的道德判断有显著影响,实验组观察到需要帮助者的恐惧表情,对照组则观察到平静表情,在事后的行为判断上,实验组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需要帮助者的道德判断,并且与对需要帮助者表情识别的清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23]这些研究同其他类似研究(James)一起,在行为研究的角度揭示出移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也为Batson所提出的移情-利他主义假说提供了佐证。[24-25]该学说认为对情境中受难者的移情,首先会直接激发个体的所谓利他主义动机,从而促使个体不计个人得失地去对受难者施以援手,移情强度越大,利他主义动机也就越强;同时,由于对受难

8、者的移情是个体自身体验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