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

ID:1361773

大小:301.00 KB

页数:78页

时间:2017-11-10

上传者:U-308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_第1页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_第2页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_第3页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_第4页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201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精讲笔记 第一章前言  一、考试大纲、教材变化  考试大纲主体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但具体知识点、考试要点有细微变化。教材编写时已经删减、调整了部分知识点和考试要点。学员学习时需要仔细掌握。  二、变化大背景(仅供参考)  1.直接背景: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涉及到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发展环境更为严峻。  2.历史背景:  入世时签订的协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于2006年全面开放。尤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后,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实施该协议。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紧跟市场发展进步的形势。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3.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定量分析为主;  从分散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集中管理。  (3)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  (4)健全的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决定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两个因素:资本规模、风险管理水平  一、信用风险  1.定义: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1)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2)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账面价值、名义价值  (3)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  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三、风险转移  1.定义: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2.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1.定义: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五、风险补偿  1.定义: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更显溢价,即通过加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风险合理定价。  第五节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1.绝对收益  绝对收益是对投资者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绝对收益=P—P0  P为期末的资产价值总额,P0为期初投入的资金总额  例:小李2009年1月1日以10元/股的价格买入10手A股票,一年后涨至23元/股时卖出,小李投资股票的绝对收益=10X100X(23—10)=13000元。  小王花1万元购买1年期国债,国债利率为10%,一年期满后,小王得到本息共计11万元,小王的绝对收益=11—10=1万元。  第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第一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1.定义和内涵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商业银行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1)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有效管控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切实承担起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监督合规操作的职能,是商业银行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2.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当局提出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背景知识:教材P34  (1)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2)明确股东、董事、监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义务;  (3)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商业银行管理战略  1.定义和内涵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2.基本内容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分为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的内容。  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战略目标决定了实现路径。一旦战略目标发生改变,必须相应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  3.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1)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  (2)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3)战略目标中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本身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及整个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1.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承担商业银行管理的最终责任(注意:并非行长),确保商业银行有效识别、计算、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种风险。  董事会的职责:  2.设置及担任人员  (1)董事会通常指派专门委员会(通常为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  (2)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可以由商业银行内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也可由外部专家/顾问担任。风险管理总监应当是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同时担任商业银行副总裁或以上职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风险识别  1.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2.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  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  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3.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有:   (1)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2)失误树分析方法  (3)分解分析法第三章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学习本章,参照第二章中风险控制的流程  第一节信用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客户的分类:  按照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的不同,商业银行的客户可以划分为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  法人客户根据其机构性质可以分为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企业类客户根据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划分为单一法人客户和集团法人客户。  本书所述的单一法人客户包括企业单一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单一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客户的类型(企业法人客户还是机构法人客户)、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情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2.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  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  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应特别关注的内容:   ①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其质量能否充分反映客户实际和潜在的风险。  ②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  ③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  ④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  (2)财务比率分析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主要财务比率/指标来研究企业类客户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管理等状况,主要内容分为四大类:  ①盈利能力比率,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主要指标有: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②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购货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2]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60/应付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回报率(ROA)=[税后损益+利息费用×(1-税率)]/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收益率(ROE)=税后损益/平均股东权益净额  虽然从表面上看,各项周转率越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就越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  ③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利息偿付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净利润+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④流动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偿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合计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或: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例题分析:  例1.某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人民币,销售净利率为12%,2008年初其所有者权益为40亿元人民币,2008年末所有者权益为55亿元人民币,则该企业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为()。  A.3.33%  B.3.86%  C.4.72%  D.5.05%  答案:D  净利润=销售收入X销售净利率=2.4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2]x100%  =2.4/[(40+55)/2]x100%=5.05%  例2.假定某企业2008年税后收益为50万元,之处的利息费用为20万元,其所得税税率为35%,且该年度其平均资产总额为180万元,则其资产回报率(ROA)约为()。  A.33%  B.35%  C.37%  D.41%  答案:B   例3,某公司2009年末流动资产合计2000万元,其中存货500万元,应收账款40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1600万元,则该公司2009年速动比率为()。  A.0.79%  B.0.94%  C.1.45%  D.1.86%  答案:B  (3)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分析通常首先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其次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最后分析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对于短期贷款,应当考虑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对于中长期贷款,应当主要分析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在贷款初期,应当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所需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利息。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可能处于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时期的现金流特征。  3.单一法人客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非财务因素分析是信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1)管理层风险分析  重点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授信动机、经营能力及道德水准:  (2)行业风险分析  (3)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只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对行业整体的共性风险有所认识,但行业中的每个企业又都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就国内企业而言,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  (4)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  4.单一法人客户的担保分析   担保是指为维护债权人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由借款人或第三方对贷款本息的偿还或其他授信产品提供的一种附加保障。  担保方式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1)保证:违约时第三方承担偿还贷款责任  在对贷款保证进行分析时,商业银行最关心的是保证的有效性。  ①保证人的资格。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国家机关(除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②保证人的财务实力。  ③保证人的保证意愿。  ④保证人履约的经济动机及其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  ⑤保证的法律责任。保证分为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两种。  (2)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物。  ①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财产的范围及种类。  ②抵押合同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③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  ④抵押物登记  ⑤抵押权的实现  (3)质押  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动产质押中,债务人或第三方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  ①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  ②质押合同时效  ③质押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④质物的所有权转移  ⑤质押担保的范围  ⑥质权人对质物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⑦债务履行期届满时质物的处理。  ⑧权利质押的范围   ⑨权利质押物的权利行使日与债务履行期不一致时的处理。  ⑩权利质押的生效及转让  (4)留置与定金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这一担保形式,主要应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主合同。  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5.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  在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中,还应特别注意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  二、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  (1)商业银行的集团法人客户是指企业集团法人客户,具有四个方特征:  ①在股权或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②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③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④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该视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  商业银行可以参照前述的单一法人客户分析方法,对集团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以及担保等整体状况进行逐项分析,以识别其潜在的信用风险。但集团法人客户的状况通常更为复杂。其中,对集团内关联交易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2)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  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分析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时,首先应全面了解集团的股权结构,找到企业集团的最终控制人和所有关联方,然后对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正常交易进行判断。集团内部关联关系的不同,企业集团可分为:  ①纵向一体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半成品作为原材料,以及下游企业再将产成品提供给销售公司销售。  ②横向多元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资产重组、并购、资金往来以及债务重组。  (3)商业银行发现客户的11种行为/情况时,应当注意分析和判断其是否属于集团法人客户内部的关联方。  此外,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  ②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  ③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  ④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⑤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  ⑥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  (3)财务报表真实性差  (4)系统性风险较高  (5)风险识别和贷后监督难度较大  第二节信用风险计量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信用风险计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InternalRating-Based Approach)来计量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计量技术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评级,另一维是债项评级。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级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PD)。  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客户评级必须具备两大功能:  有效区分违约客户;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  (1)违约(Default)的定义:PD、LGD、EAD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即被视为违约:  ①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含)。若债务人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作逾期。  ②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例题:单选。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列各项可判断为违约的是()。  A.债务人欠息或手续费60天以上(含)  B.银行将贷款出手并相应承担了经济损失  C.债务人对银行集团的任何重要债务逾期超过60天  D.银行同意债务重组  答案:B  (2)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新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违约概率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需要准确估计的重要风险要素。   例题:单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设置的下限是()。  A.0.1%  B.0.01%  C.0.3%  D.0.03%  答案:D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方法有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三种方法。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说的违约率,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客户违约的次数。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违约概率是事前预测,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1)专家判断法  即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①借款人有关的因素:声誉、杠杆、收益波动性  ②与市场有关的因素: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  目前常用的专家系统中,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以及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Ps系统。  5Cs系统: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还款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  5Ps系统:个人因素(PersonalFactor)、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Factor)、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Factor)、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Factor)。  专家系统的突出特点(或不足):个人主观性很强  例题:单选。在客户信用评级中,由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保障因素和企业前景因素等构成,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专家系统是()。  A.4Cs系统  B.5Cs系统  C.5Ps系统  D.CAMEL分析系统   答案:C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  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  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①信用评分模型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而非当前市场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因此是一种向后看(BackwardLooking)的模型。  ②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历史数据的要求相当高。  ③信用评分模型虽然可以给出客户信用风险水平的分数,却无法提供客户违约概率的准确数值,而后者往往是信用风险管理最为关注的。  (3)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与前两者相比,它能够直接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因此对历史数据的要求更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积累至少五年的数据。  (4)死亡率模型(注意:并非客户自身死亡,而是贷款死亡,即客户违约,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而产生损失)  死亡率模型是根据风险资产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其内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MR)和累计死亡率(CMR),其中贷款存活率(SR)=1-累计死亡率(CMR)。即:  SR=(1-MMR1)(1-MMR2)……(1-MMRn)=1-CMRn  例题:计算。根据死亡率模型,假设某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获得3年期贷款后,从第1年至第3年每年的边际死亡率依次为0.17%、0.60%、0.60%,则3年的累计死亡率为()。  A.0.17%  B.0.77%  C.1.36%  D.2.36%  答案:C  二、债项评级  1.债项评级的基本概念   (1)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债项评级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  债项评级是在假设客户已经违约的情况下,针对每笔债项本身的特点预测债项可能的损失率。  (2)债项评级与客户评级的关系  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是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两个纬度。一个债务人只能有一个客户评级,而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债项评级是在假设客户尚未违约的情况下,针对每笔债项本身的特点预测债项可能的损失率  B.客户评级主要针对客户的每笔具体债项进行评级  C.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D.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答案:C  2.违约风险暴露(EAD)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的预期表内表外项目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费用。  如果客户已经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为其违约时的债务账面价值;如果客户尚未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内项目为债务账面价值,对于表外项目为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例题:单选。若客户尚未违约,在债项评级中表外项目的违约风险暴露为()。  A.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  B.表外项目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C.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D.表内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答案:C  ①公司风险暴露:指银行对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结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客户的债权。   ②零售风险暴露:同时具备特征——债务人是一个或几个自然人;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按照组合方式进行管理。  ③其他主要风险暴露: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和其他风险暴露。  3.违约损失率  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是指给定借款人违约后贷款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即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损失的严重程度,LGD=1-回收率)。其估计公式为:损失/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损失率估计应以历史清偿率为基础,不能仅依据对抵(质)押品市值的估计,同时应考虑到银行可能没有能力迅速控制和清算抵押品。  (1)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①项目因素  ②公司因素  ③行业因素  ④地区因素  ⑤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2)计量违约损失率的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信用价差和违约概率来推算。市场法和隐含市场法。  ②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瘦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三、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1.违约相关性  违约基于的因素:自身、所处行业或区域、宏观经济因素  2.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  由于存在风险散化效应,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小于等于其所包含的单一资产组合风险的简单加总。  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1)CreditMetrics模型:是一个VAR模型,其创新之处是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CreditProtfolioView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补充。比较适用于机构类型的几款人。   (3)CreditRisk+模型: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这个违约率进行分析。  3.信用风险组合的压力测试  (1)压力测试用于评估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作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压力测试有较多积极作用。  (2)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的状况的一种衡量,因此属于一种战术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四、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1.国家风险的定义:略  国家风险包括:未能履约多导致的风险,以及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偿债义务的能能力和意愿。  2.国家风险的评估指标:  (1)数量指标:一国的经济情况  (2)比例指标:外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0%~25%)、偿债比例(15%~25%)、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与当年出口收入之比(100%)、国际储备与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之比(20%)、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150%)  (3)等级指标:不同国家的不同风险等级  3.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其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必须是动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技巧比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更重要。  第三节信用风险监测  信用风险是指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阙值的简单含义即临界值)  有效地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应实现的目标:  (1)确保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人对方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监测对合同条款的遵守情况;  (3)评估抵(质)押物相对债务人当前状况的抵补程度以及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动趋势;  (4)识别借款人违约情况,并及时对风险上升的授信进行分类;  (5)对已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授信对象或项目,迅速进入补救和管理程序。  JP摩根的统计显示:各项措施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均有不同   50%~60%——决策千预见并采取预控措施;  25%~30%——贷后监测到并迅速进行补救;  低于20%——风险发生后进行的事后处理。  一、风险监测对象  1.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的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基本面指标、二是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主要包括:  ①品质类指标  ②实力类指标  ③环境类指标  (2)财务指标主要包括:  ①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上述相关群体的变化,均可能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定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强调,内部评级是监测和空白股指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  2.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  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的结果应当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时有所体现。  (1)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含义: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和客户风险程度进行持续监测和客观评价。  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能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根据监测的结果给定商业银行的客户以及信贷资产一个风险类别(或级别)  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③实行审贷分离;  ④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⑤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⑥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既区别明显又相互联系。  3.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把多种信贷资产作为投资组合进行整体监测。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带来的分散风险的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①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结构分析包括行业、客户、产品、区域等的资产质量、收益(利润贡献度)等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出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②资产组合模型。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敞口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敞口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估计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不直接处理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重要的风险监测指标有:  1.不良资产/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例题:单选。如果一家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情况为:正常类贷款50亿元,关注类贷款30亿元,次级类贷款10亿元,可疑类贷款7亿元,损失类贷款3亿元,那么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  A.10%  B.15%  C.18%  D.20%  答案:D  解释:(10+7+3)/(50+30+10+7+3)×100%=20%  2.预期损失率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预期损失=PD×LGD×EAD,其中,PD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LGD为违约损失率,EAD为违约风险暴露。  例题:单选。某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500亿元,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400亿元,资产风险猖口味200亿元,预期损失为1亿元,则该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类为()。  A.0.03%  B.0.5%  C.1.08%  D.1.33%  答案:B  解释: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1/200×100%=0.5%  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100%  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贷款风险迁徙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正常类贷款的总数/额——12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2-1=11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注意与正常的区别,上者涵盖内容更广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注意:不包含自身的类别,即正常类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总结:各类级别的贷款迁徙率中,向下迁徙金额与贷款分类相关,均包含自身以下的各类级别贷款之和,但不包括本身。  例题:计算。书上P99。  例题:单选。某银行2009年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000亿元,其中在2009年末转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金额之和为600亿元,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因回收减少了1000亿元,则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  A.15.3%  B.18.5%  C.20%  D.21.8%  答案:C  解释:根据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的公式有:600/(4000-1000)×100%=20%  前面知识点回顾(第一章):  知识点1: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哪几类?预期、非预期、灾难性  知识点2:这几类损失商业银行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来应对?  预期损失: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  非预期损失:资本金  灾难性损失:购买保险/限制高风险业务  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例题:单选。假定某银行2009年会计年度结束时共有贷款200亿元,其中正常贷款150亿元,其共有一般准备8亿元,专项准备1亿元,特种准备1亿元,则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约为()。  A.15%  B.20%  C.35%   D.50%  答案:B  解释:(8+1+1)/(200-150)=20%  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计提的准备。  例题:单选。某银行2009年贷款应提准备为1100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50%,则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为()亿元。  A.330  B.550  C.1100  D.1875  答案:B  解释:由公式可推导出:1100×50%=550亿元。  三、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怕段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1.风险预警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1)风险预警程序  ①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②风险分析  ③风险处置。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  ④后评价  风险预警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来检验其有效性,包括数据源和数据结构的改善。同时改进预警指标和模型解释变量的筛选、参数的动态维护等。  (2)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银行业实践中,风险预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根据运作机制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① 黑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不引进预兆自变量,只考察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  警兆是指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爆发之前出现的先兆。  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  ②蓝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侧重定量分析,根据风险征兆等级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指数预警法,即利用警兆指标合成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扩散指数,是指全部警兆指数中个数处于上升的警兆指数所占比重。大于或小于0.5时风险处于不同的水平  统计预警法,是对京兆与警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时差相关分析。  ③红色预警法。该方法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流程是:首先对影响警素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直觉和经验进行预警。  2.行业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行业风险预警指标)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①经济周期因素  ②财政货币政策  ③国家产业政策  ④法律法规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产品替代性、行业竞争主体的经营状况、行业整体财务状况,目的是预测目标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风险。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对行业财务风险因素的分析要从行业财务数据的角度,把握行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和资金营运能力,进而更深入地剖析行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①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②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  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③资本积累率=行业内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总和/行业内年初企业所有者权益总和×100%。该指标越高越好。  ④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内企业销售利润总和/行业内企业销售收入总和×100%%。该指标越高越好。  ⑤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越高越好。  ⑥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1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  (4)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3.区域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区域风险预警)  区域风险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  (1)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2)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  (3)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客户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客户风险预警)  客户风险分为客户财务风险和客户非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经理在进行客户风险监测时,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客户财务风险的监测  (2)客户非财务风险的监测  四、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将风险信息传递到内外部部门和机构,使其了解商业银行客体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工具。风险报告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媒介,贯穿于整个流程和各个层面。  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应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对每一项信贷资产进行分析,并在组合层面上进行分类汇总。  1.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风险报告除了满足监管当局和自身风险管理与内控需要外,还应当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息披露框架的风险汇总和报告流程。巴塞尔委员会强调,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可以达到强化市场约束的目的。  (2)风险报告的路径  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与传统的书面报告方式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风险管理信息/报告的多向化、交互式传递,在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同时,确保管理层对业务部门主要风险的实时监控。  2.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1)从报告的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两种类型。  背景知识: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基本情况  ②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  ③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  ④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  ⑤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  ⑥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基本情况   ②地区结构分析  ③表外业务垫款形成原因的分析  ④表外业务垫款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继续抓好表外业务管理或监管的措施和意见。  (2)从类型上划分,风险报告通常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种类型。  综合类报告:各类风险;专题报告: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二者包括内容不一样。  背景知识:  商业银行的重大风险事项  ①重大信贷风险事项  ②重大市场风险事项  ③重大利率风险事项  ④重大突发性事件  ⑤重大法律风险事项  ⑥各报告单位认为应报告的其他重大风险事项  第四节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一、标准法  标准法以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权重,使用对象是复杂程度不高的银行。  1.标准法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框架:债权、信贷资产、风险缓释  2.将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之后乘以8%即可计算最低信用风险资本  二、内部评级法  1.根据商业银行对内部评级体系依赖程度的不同,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  (1)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资深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的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采用监管当局的估计值;  (2)高级法要求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二者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  2.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RWA=RW×EAD  风险加权资产的8%就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银行对风险资产所应持有的资本金,即该项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   3.内部评级法(IRB)与内部评级体系(IRS)的区别:  (1)内部评级法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各银行可自行决定是否实施;  (2)内部评级体系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制度。  三、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  1.验证是银行优化内部评级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当局衡量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的重要方式。  2.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  四、经济资本管理  1,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为表内各类风险资产和表外业务,包括:贷款、存放与拆放同业、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承兑、担保和信用证等。  2.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来看,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五节信用风险控制  从信贷业务的层面,商业银行分散信用风险、降低信贷集中度的通常做法就是对客户、行业、区域和资产组合实行授信限额管理。  从银行管理的层面,限额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商业银行董事会对损失的容忍程度,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政策要求和风险资本抵御以及消化损失的能力。  一、限额管理  限额是指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能够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它与金融产品和其他维度信用风险暴露的具体状况、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经济资本配置等因素有关。  1.单一客户限额管理  商业银行制定客户授信限额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1)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  针对单一客户进行限额管理时,首先需要计算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能力,即客户凭借自身信用与实力承受对外债务的最大能力,或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一般来说,具体决定一个客户(个人或企业/机构)债务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客户信用等级和所有者权益,由此可得:  MBC=EQ×LM  LM=f(CCR)  MBC(MaximumBorrowingCapacity)是指最高债务承受额;   EQ(Equity)是指所有者权益;  LM(LeverModulus)是指杠杆系数;  CCR(CustomerCreditRating)是指客户资信等级;  f(CCR)是指客户资信等级与杠杆系数对应的函数系数。  客户与商业银行系双向选择关系。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客户守信时不能仅仅根据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提供授信,还必须将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原有授信、在本行的原有授信和准备发放的新授信一并加以考虑。  在实际业务中,商业银行决定客户授信额度还受到其他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银行的存款政策、客户中间业务情况、银行收益情况等。调节系数的取值。  (2)银行的损失承受能力  银行对某一客户的损失承受能力用客户损失限额(CustomerMaximumLossQuota,CMLQ)表示,代表了商业银行愿意为某一具体客户所承受的损失限额(或对该客户的风险容忍度)。  总结:当客户的授信总额超过上述两个限额中的任何一限额时,商业银行都不能再向该客户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业务。  2.集团客户限额管理  管理与单一客户有相似之处,但整理思路上有较大差异。集团统一授信一般分“三步走”:  ①总行方针确定整体授信限额;②单一授信限额测算关联企业或成员单位的最高限额参考值;③分析具体情况,调整成员授信限额,注意控制总合。  对其授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统一识别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掌握充分信息,避免过度授信。  主办银行牵头,协调信贷业务。  3.国际与区域限额管理  (1)国家风险限额  国际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风险暴露管理的额度框架。其管理基于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级,至少一年重新检查一次。   国家风险暴露包含一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以及高压力风险事件情景风险。国家信用风险暴露是指在某一国设有固定居所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该国家交易对方海外子公司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产生于一国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另外一国的交易对方进行的授信活动。  (2)区域限额管理  一般不对一个国家内的某一地区设置地区风险限额。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区域风险限额管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4.组合限额管理  组合限额是商业银行资产组合层面的限额,是组合管理的体现方式和管理手段之一。组合限额可分为授信集中度限额和总体组合限额两类。  (1)授信集中度限额:行业、产品、风险等级和担保是最常用的组合限额设定维度。  (2)总体组合限额  总体组合限额时在分别计量贷款、投资、交易和表外风险等不同大类组合限额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设定每个维度的限额。  设定组合限额主要可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按某组合维度确定资本分配权重。  第二步,根据资本分配权重,对预期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估算组合的损失。  第三步,将压力测试估算出的预计组合损失与商业银行的资本相对比。  第四步,根据资本分配权重,确定各组合(按行业、按产品等)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资本×资本分配权重  第五步,根据资本转换因子,将以资本表示的该组合的组合限额转换为以计划授信额表示的组合限额。  资本转换因子表示需要多少比例的资本来覆盖在该组合的计划授信的风险。组合风险越大,其资本转换因子就越高。  进行总体组合限额时,应注意:  ①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超过组合限额。业务部门应当严格遵守组合限额。  ②商业银行应尽快采取措施将组合敞口降低到限额之下。组合限额一旦被明确下来,就必须严格遵守并得到良好维护。  二、信用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愤怒贡献。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目的有两个:   (1)鼓励银行通过风险缓释技术有效地抵补信用风险,降低监管资本要求;  (2)鼓励银行通过开发更加高级的风险计量模型,精确计量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  1.合格抵(质)押品(Collateral)  (1)包括金融质押品、实物抵押品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2)内部评级初级法,共同担保需要将风险暴露进行拆分,拆分顺序为: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变现能力的由强至弱)  (3)内部评级高级法,可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要有历史数据证明。抵押品的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违约损失率LGD=1-回收率,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金额抵押物回收率的差异,自行估计抵押品回收率,再估计违约损失率。  2.合格净额结算(Netting)  净额结算对于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在于,交易主体只需承担净额支付的风险。  (1)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可执行性、法律确定性、风险监控  (2)内部评级初级法下,应包括: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惊愕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3)内部评级高级法下,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  3.合格把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CuaranteesandCreditDerivatives)  (1)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保证的范围包括:  ①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  ②外部评级在A-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③虽然没有相应的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2)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可自行认定,但也需历史数据证明  (3)出现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时,可选择登记最好、缓释效果最佳的保证人进行缓释处理。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工具池:即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即一个池内存有多种缓释工具。   (1)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将风险暴露进行细分,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  (2)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增加缓释技术课提高回收率,则可增加缓释工具以降低违约损失率。  三、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控制  银行的每项业务都是全面风险管理所覆盖的范围,而信贷业务流程涉及很多重要环节,各个业务流程应当结构清晰、职能明确,才能有利于风险管理。  1.授信权限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做出职责安排和相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做出明确的定义。  授信权限管理的原则:  (1)每一交易对方均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2)集团内所有机构进行决策应遵循一致的标准  (3)每一个重要改变均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4)风险暴露的管理均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  (5)定期对审批人进行培训  2.贷款定价  (1)贷款定价的决定要素  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贷款定价通常由以下因素来决定:  贷款最低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贷款额  ①资金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  ②经营成本包括日常管理成本和税收成本;  ③风险成本一般指预期损失。  ④资本成本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的成本  3.信贷审批  授信审批或信贷决策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审贷分离原则。  ②统一考虑原则。  ③展期重审原则。   4.贷款转让  (1)贷款转让通常指贷款有偿转让,是贷款的原债权人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机构的经济行为,又被称为贷款出售,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  (2)组合贷款的转让难度较大,因风险与价值评估缺乏透明度;  单笔代开转让交易,但费用相对较高。  5.贷款重组  (1)贷款重组是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的过程。  (2)贷款重组的流程:成本收益分析;准备重组方案;谈判达成共识。  四、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  1.资产证券化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括:  (1)信贷资产证券化;  (2)实体资产证券化;  (3)证券资产证券化;  (4)现金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  (1)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2)改善资本状况,增强流动性;  (3)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收入结构  2.信用衍生产品  (1)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从基础资产上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最大特点就是能将喜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提供转移机制。  特点:除传统金融衍生品特点外,还有  ①保密性;②交易性;③灵活性;④债务的不变性  (2)代表性的信用衍生品   ①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是基于借款人的违约,违约不一定意味着对所有贷款全部违约,而是可能只代表延迟支付。此时,买方一般会获得与所发生损失相等金额的补偿。  ②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是将传统的互换进行合成,以为投资者提供类似贷款或信用资产的投资产品。与普通信用资产不同,它们处于资产负债表之外而不必进入贷款安排中,当然也不存在融资的义务。总收益互换覆盖了由基础资产市场价值变化所导致的全部损失。  ③信用联动票据  A.固定收益证券和相关的信用衍生产品的组合  B,以商业银行某些资产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信用衍生产品。  ④信用价差期权  信用价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参照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  信用价差=证券或贷款的收益率-相应的无风险收益率  信用价差增加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恶化,减少则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提高。  3.信用衍生品的作用  (1)分散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  (2)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  (3)防止信贷萎缩,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4)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5)摆脱在贷款定价上的难题  第四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一节市场风险识别  一、市场风险特征与分类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中。有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  1.利率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2)收益率曲线风险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  (3)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是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  (4)期权性风险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汇率风险一般因为银行从事以下活动而产生:  一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外汇交易不仅包括外汇即期交易,还包括外汇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金融和约的买卖);  二是商业银行从事的银行账户中的外币业务活动(如外币存款、贷款、债券投资、跨境投资等)。  (1)外汇交易风险  银行的外汇交易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时未能立即进行对冲的外汇敞口头寸;二是银行对外币走势有某种预期而持有的外汇敞口头寸。  (2)外汇结构性风险  银行资产负债之间币种不匹配需将功能货币转换为记账货币,由此而产生汇率风险。  3.股票价格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4.商品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这里的商品包括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等,尤其以商品期货为主。   二、主要交易产品及其风险特征  1.即期:现金交易或现货交易  即期交易可在世界各地的签约方之间进行。由于时区不同,需要向后推迟若干时间,以执行付款指令及记录必需的会计账目。这就是惯例规定交付及付款最迟于现货交易后两天执行的原因。交割日(或称起息日)也是外汇交易合同的到期日,在该日交易双方互相交货货币。  2.远期:远期产品通常包括远期外汇交易和远期利率和约。  远期外汇交易是由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日期,依交易时所约定的币种、汇率和金额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是最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固定外汇成本的方法。  远期利率合约为另一种主要的远期交易产品,是指交易双方同意在合约签订日,提前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协定利率的期限)的贷款利率或投资利率的一种合约,协定利率的期限通常是一个月至一年。远期利率合同是一项表外业务。  3.期货:标准化合约的交易  (1)期货是在场内(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包括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等交易品种。金融期货占80%以上交易量。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首次进行国际货币的期货交易。1975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开展房地产抵押证券的期货交易,标志着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始。  (2)金融期货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利率期货;二是货币期货;三是股票指数期货。  (3)期货市场本身具有两个基本的经济功能:一方面,期货交易具有规避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期货交易有助于发现公平价格。  远期和期货都是指在确定的未来时间按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的协议。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远期合约是非标准化的,货币、金额和期限都可灵活商定,而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第二,远期合约一般通过金融机构或经济商柜台交易,合约持有者面临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而期货合约一般在交易所交易,由交易所承担违约风险;第三,远期合约的流动性较差,合约一般要持有到期,而期货合约的流动性较好,合约可以在到期前随时平仓。  4.互换:系列现金流的交换  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二是交易双方利用自身在不同种类利率上的比较优势有效地降低各自的融资成本。  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不同的货币进行互换交易。   三、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1.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可分为银行账户资产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  (1)交易账户记录的是银行为了交易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  记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具有经高级管理层批准的书面的头寸/金融工具和投资组合的交易策略(包括持有期限)。  二是具有明确的头寸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是具有明确的、与银行交易策略一致的监控头寸的政策和程序。  交易账户中的项目通常按市场价格计价,当缺乏可参考的市场价格时,可以按模型定价。  (2)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最典型的是存贷款业务,按历史成本计价  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也是准确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基础。若账户划分不当,则会影响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准确程度;若银行在两个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则会为其根据需要调整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提供监管套利的机会。  第二节市场风险计量  一、基本概念  1.名义价值、市场价值、公允价值、市值重估  (1)名义价值;通常是指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2)市场价值:  (3)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券价值。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有四种:一是直接使用可获得的市场价格;二是如不能获得市场价格,则应使用公认的模型估算市场价格;三是实际支付价格(无依据证明其不具有代表性);四是允许使用企业特定的数据,该数据应能被合理估算,并且与市场预期不冲突。  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价值可以代表公允价值。  (4)市值重估  市值重估是指对交易账户头寸重新估算其市场价值。商业银行应当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至少重估一次价值。  ①盯市   ②盯模  2.敞口  敞口就是风险暴露,即银行所持有的各类风险性资产余额。  (1)单币种敞口头寸是指每种货币的即期净敞口头寸、远期净敞口头寸以及调整后的期权头寸之和,反映单一货币的外汇风险。  ①即期净敞口头寸。即期净敞口头寸是指计入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所形成的敞口头寸,等于表内的即期资产减去即期负债。  ②远期净敞口头寸。远期净敞口头寸主要是指买卖远期合约而形成的敞口头寸,其数量等于买入的远期合约头寸减去卖出的远期合约头寸。  ③期权敞口头寸。持有期权的敞口头寸等于银行因持有期权而可能需要买入或卖出的每种外汇的总额。  ④其他敞口头寸,如以外币计值的担保业务和类似的承诺等,如果可能被动使用,又是不可撤销的,就应当记入外汇敞口头寸。  加总上述四项要素,便得到单一货币敞口头寸。如果某种外汇的敞口头寸为正值,则说明机构在该币种上处于多头;如果某种外汇的敞口头寸为负值,则说明机构在该币种上处于空头。  (2)总敞口头寸  一是累计总敞口头寸法。累计总敞口头寸等于所有外币的多头与空头的总和。这种计量方法比较保守。  二是净总敞口头寸法。净总敞口头寸等于所有外币多头总额与空头总额之差。这种计量方法较为激进。  三是短边法。首先,分别加总每种外汇的多头和空头(分别称为净多头头寸之和与净空头头寸之和);其次,比较两个总数;最后,把较大的一个总数作为银行的总敞口头寸。短边法的优点在于既考虑到多头与空头同时存在风险,又考虑到它们之间的抵补效应。  3.久期  (1)久期概述  久期(也称持续期)是对金融工具的利率敏感程度或利率弹性的直接衡量。久期的另一种解释是,以未来收益的现值为权数计算的现金流平均到期时间,用以衡量金融工具的到期时间。   从经济含义上,久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  A.久期越长,价格变动幅度越大  B.价格变动的程度与久期长短无关  C.久期公式中的D为修正久期  D.收益率与价格变动同向变动  答案:A  久期的另一种解释:久期是以未来收益的现值为权数计算的现金流平均到期时间,用以衡量金融工具的到期时间。在久期计算中,先计算每期现金流的现值,然后每个现值乘以相应的发生时间,再把各项乘积相加求和,并除以该债券的市场价格,就得到该债券的久期。  例题:单选。某3年期债券,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付息,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8%,市场利率为10%,则该债券的麦考利久期为()年。  A.2.12  B.2.42  C.2.56  D.2.78  答案:D现金流发生时间(第几年)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金额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在当前的现值现值×时间18072.7372.7328066.12132.2331080811.402464.21总计——950.252639.17 备注:=1000 X 8%见现值计算公式现值×时间  从经济含义上,久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 久期缺口利率变动资产市值变动变动幅度负债市值变动银行市值变动正上升减少资>负减少减少下降增加资>负增加增加负上升减少资<负减少增加下降增加资<负增加减少  推导过程  总之,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对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量也就越大,因而,银行最终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越高。  4.收益率曲线  收益率曲线是由不同期限,但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的收益率连接而形成的曲线,横轴为各到期期限,纵轴为对应的收益率,用以描述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教材168页的图4-1。   收益率曲线通常表现为四种形态:  一是正向收益率曲线,它意味着在某一时点上,投资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这使收益率曲线最为常见的形态。  二是反向收益率曲线,它表明在某一时点上,投资期限越长,收益率越低。  三是水平收益率曲线,表明收益率的高低与投资期限的长短无关。  四是波动收益率曲线,表明收益率投资期限的不同,呈现出波浪变动,也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未来有可能出现波动。  收益率曲线具有下列特性:一是代表性;二是操作性;三是解释性;四是分析性。  通过对金融产品交易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其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合理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就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当前不同期限的收益率水平。  投资者还可以根据收益率曲线不同的预期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二、市场风险计量方法  1.缺口分析  缺口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如1个月以下,1至3个月,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等)。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就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求呢就是要先将银行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然后才能将资产与负债相减。  以该缺口乘以假定的利率变动,即得出这一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变动的大致影响。  净利息变动=利率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  正缺口(资产敏感型缺口),此时市场利率下降会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相反则为负缺口(负债敏感型缺口),此时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在这里可以发现,不同缺口会因为利率不同变动导致净利息收入的下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正缺口是资产居多,利率下降当然收入就会下降,而负缺口就是负债居多,利率上升当然就会导致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  缺口分析是对利率变动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之一,是银行业较早采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缺口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缺口分析它假定同一时间段内的所有头寸的到期时间或重新定价时间相同,这里忽略了同一时段内不同头寸的到期时间或利率重新定价期限的差异。   (2)缺口分析只考虑了由于重新定价期限的不同而带来的利率风险,未考虑基准风险。同时,忽略了与期权有关的头寸在收入敏感性方面的差异。  (3)非利息收入和费用是银行当期收益的重要来源,但大多数缺口分析未能反映利率变动对非利息收入和费用的影响。  (4)缺口分析主要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未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所以只能反映利率变动的短期影响。  2.久期分析  久期分析也称为持续期分析或期限弹性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各时段的缺口赋予相应的敏感性权重,得到加权缺口,然后对所有时段的加权缺口进行汇总,以此估算某一给定的小幅(通常小于1%)利率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用经济价值变动的百分比表示)。  与缺口分析相比较,久期分析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缺口分析侧重于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短期收益的影响,而久期分析则能计量利率风险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久期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如果在计算敏感性权重时对每一时段使用平均久期,即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法,久期分析仍然只能反映重新定价风险,不能反映基准风险,以及因利率和支付时间的不同而导致的头寸的实际利率敏感性差异,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期权性风险。  第二,对于利率的大幅变动(因为在久期分析时都是假设利率变动小于1%,那一旦大于1%),由于头寸价格的变化与利率的变动无法近似为线性关系,因此,久期分析的结果就不再准确。  3.外汇敞口分析  外汇敞口分析是衡量汇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外汇敞口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错配。当在某一个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  在进行敞口分析时,银行应当分析单一币种的外汇敞口,以及各币种敞口折成报告货币并加总轧差后形成的外汇总敞口。外汇敞口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忽略了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难以揭示由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4.风险价值方法(VAR)  (1)基本原理   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的最大损失。代表的是资产价值的变化,X%为置信水平(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内的概率)  教材上172页的案例分析  从VAR公式中可看出,计算VAR的值会涉及两个重要因素:  (1)置信水平。其选取应当是模型用途而定。  (2)持有期的选取需要看模型的使用者是经营者还是监管者。  总的来说,VAR的值大小随着置信水平和持有期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置信水平越高,意味着最大损失在持有期内超过VAR值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  风险价值通常是由银行的内部市场风险计量模型来估算。目前,常用的风险价值模型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法。这里呢,我们只需要了解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即可。  现在,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及采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用VAR的方法)已成为市场风险的主要计量方法。  教材上175页的背景知识中,也对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部模型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主要是……  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相比,市场风险内部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将不同业务、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用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是一种能在不同业务和风险类别之间进行比较和汇总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而且将隐性风险显性化之后,有利于进行风险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于风险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懂,因此,适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市场风险的总体水平。  当然,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风险内部模型计算的风险水平,不能反映资产组合的构成及其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对风险管理的具体作用有限,需要辅之以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非统计类方法;   第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未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可能会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突发性小概率事件,需要采用压力测试对其进行补充;  第三,大多数市场风险内部模型只能计算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不能计量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  因此,采用内部模型的商业银行应当恰当理解和运用市场风险内部模型的计算结果,并充分认识到内部模型的局限性,运用压力测试和其他非统计类计量方法对内部模型方法进行补充。  5.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敏感性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于较复杂的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无法计量其收益或经济价值相对市场风险要素的非线性变化。  6.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在前面学习信用风险管理时也有学习过,那么在银行除了采用……P176……可能遭受的损失。  压力测试的目的是评估银行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的损失承受能力,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进行模拟和估计。  根据我国银监会的要求,一般压力测试应该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7.情景分析  与敏感性分析对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情景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各种头寸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使用的情景通常有基准情景、最好情景和最坏情景。  8.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指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估算与实际发生的损益进行比较,以检验计量方法或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并据此对计量方法或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市场风险监测与控制  一、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应当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三个层次:  1.董事会  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2.高级管理层  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别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3.相关部门  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相关职能被恰当分离,以避免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  二、市场风险监测  1.市场风险报告的内容和种类  市场风险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全部或部分内容:  ①按业务、部门、地区和风险类别分别统计/计量的市场风险头寸;  ②对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的结构分析;  ③头寸的盈亏情况;  ④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及程序的变更情况;  ⑤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  ⑥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包括对超限额情况的处理;  ⑦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情况;  ⑧内部和外部审计情况;  ⑨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分配情况;  ⑩对改进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市场风险应急方案的建议;  ⑾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基础工具。  从国外的市场风险管理实践看,市场风险报告具有多种形式和作用。  ①投资组合报告  ②风险分解“热点”报告  ③最佳投资组合组织报告   ④最佳风险规避策略报告  2.市场风险报告的路径和频度  ①在正常市场条件下,通常每周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时报告,但主要通过信息系统直接传递。  ②后台和前台所需的头寸报告,应当每日提供,并完好打印、存档、保管。  ③风险值和风险限额报告必须在每日交易结束之后尽快完成。  ④应高级管理层或决策部门的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有能力随时提供各种满足特定需要的风险分析报告,以辅助决策。  三、市场风险控制  1.限额管理  常用的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等。  ①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②风险限额是指对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所获得的市场风险规模设置限额,例如对采用模型法计量得出的风险价值设定的风险价值限额,对期权性头寸设定的期权性头寸限额等。  ③止损限额是指所允许的最大损失额。  2.风险对冲  银行可利用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冲市场风险的目的,即当原风险敞口出现亏损时,新风险敞口能够盈利,并且尽量使盈利能够弥补全部亏损。  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具有较大的优势,比如构造方式多种多样,交易灵活便捷,但其自身也会有风险,因此要注意使用。  3.经济资本配置  除了前两种方法外,银行还可通过合理配置合理的经济资本来降低市场风险敞口。  经济资本配置通常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法。注意二者使用范围。  第四节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算与配置  一、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量  1.商业银行应准确计量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并为此配置相应的经济资本来抵御其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应当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真实状况,即监管资本要求应当与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保持一致。   在介绍市场风险计量方式,关于VAR的内部模型法,我们知道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主要提出了以下定量要求:置信水平采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10个营业日;市场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观测期至少为1年;至少每3个月更新一次数据。在此基础上,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公式为: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最低乘数因子+附加因子)×VaR  其中,最低乘数因子为3;附加因子设定在最低乘数因子之上,取值在0~1之间;置信水平采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10个营业日。  2.同时,《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要求采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的银行对模型进行事后检验,以检验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  商业银行可根据业务部门、交易员或交易产品创造的收益及其所占用的经济资本,计算各自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来对不同的业务部门、交易员或交易产品的风险承担和盈利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1.市场风险管理中,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一笔交易只发生了几天,则需要将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调整为变化比率,以便于比较所有交易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那年化的公式为:  2.经济增加值是指商业银行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所创造的价值增加。  EVA=税后净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预期收益率  =(RAROC—资本预期收益率)×经济资本  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可以用来评估交易员、投资组合、各项交易以及业务部门的业绩表现,但前提条件是市场数据信息必须准确、真实,财务管理集中规范。  第五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一节操作风险识别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本节从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对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损失种类及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员因素   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主要是指因商业银行员工发生内部欺诈、失职违规,以及因员工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员工流失、商业银行违反用工法等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而引起的风险。  1.内部欺诈  内部欺诈是指员工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  2.失职违规  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因过失没有按照雇用合同、内部员工守则、相关业务及管理规定操作或者办理业务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因过失、未经授权的业务或交易行为以及超越授权的活动。员工越权行为包括滥用职权、对客户交易进行误导或者支配超出其权限的资金额度,或者从事未经授权的交易等,致使商业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对员工越权行为导致的操作风险予以高度关注。  3.知识/技能匮乏  ①在工作中,自己意识不到缺乏必要的知识,按照自己认为正确而实际错误的方式工作;  ②意识到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但是由于颜面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向管理层提出或者声明其无法胜任某一工作或者不能处理面对的情况;  ③意识到本身缺乏必要的知识,并进而利用这种缺陷。  4.核心雇员流失  核心雇员流失体现为对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包括缺乏足够的后援/替代人员,相关信息缺乏共享和文档记录,缺乏岗位轮换机制等。  5.违反用工法  违反用工法是指违反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律或协议,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造成个人工伤赔付或因性别/种族歧视事件导致的损失。  二、内部流程  内部流程引起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缺失、设计不完善,或者没有被严格执行而造成的损失。  1.财务/会计错误  2.文件/合同缺陷。主要表现为抵押权证、房产证丢失等。  3.产品设计缺陷  4.错误监控/报告。  5.结算/支付错误   6.交易/定价错误  三、系统缺陷  系统缺陷引发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科技部门或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商业银行不能正常提供部分、全部服务或业务中断而造成的损失。  1.数据/信息质量  2.违反系统安全规定  3.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  4.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四、外部事件  1.外部欺诈/盗窃  外部欺诈是指外部人员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逃避法律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行为,包括外部的盗窃、抢劫、涉枪行为;伪造、变造多户头支票,骗贷等欺诈行为。该类风险是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最大、发生次数最多的操作风险之一。  2.洗钱  3.政治风险  4.监管规定  5.业务外包  6.自然灾害  7.恐怖威胁  第二节风险评估要素、原则和方法  一、风险评估的要素和原则  1.风险评估要素:四要素  一是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是商业银行对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形成的损失信息记录、汇总、分析的过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标准化的原则。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的特点: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标准化  (1)损失数据收集的内容:  ①总损失数额信息;  ②损失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单位信息;   ③总损失中收回部分信息;  ④损失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的描述信息(描述信息的详细程度应与总损失规模相称)。  (2)损失数据收集的流程  (3)损失数据收集的步骤  二是外部数据。  由于那些可能危及商业银行安全的低频率、高损失事件是很稀少的,所以,必须利用相关的外部数据(无论是公开数据还是行业整合数据)来解决多数商业银行评估操作风险时因内部损失数据有限、样本数过少而导致统计结果失真的问题。  使用外部数据必须配合采用专家的情景分析,求出严重风险事件下的风险暴露。  三是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为了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框架中使用这些因素时,须符合以下标准;  ①要将每一个因素调整为有意义的风险要素,应基于实际经验,并征求专家对相关业务领域的意见。  ②在风险评估中,商业银行对这些因素变动的敏感度和不同因素相对权重的设定必须合理。  ③该框架及各种实施情况,包括针对实际评估作出调整的理由,都应当有文件支持,并接受商业银行内部和监管当局的独立审查。  二、风险评估原则  1.由表及里原则。  2.自上而下原则。  3.从已知到未知原则。  三、风险评估方法  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自我评估法、损失事件数据方法和流程图等。其中,运用最广泛、方法最成熟的自我评估法被称为操作管理的三大基础管理工具之一。  (1)自我评估法的原则  自我评估法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员风险识别,识别出全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从损失金额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风险大小。  自我评估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各级机构承担责任及主动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  (2)自我评估的作用   (3)自我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4)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  第一阶段:全员风险识别与报告。  第二阶段:作业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业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与评估是进行控制措施识别与评估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阶段:控制活动识别与评估。  第四阶段:制定与实施控制优化方案。自我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控制措施,解决没有控制、控制不足以及控制过度问题。  第五阶段:报告自我评估工作和日常监控。  操作风险事件类型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可能造成实质性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  (1)内部欺诈;  (2)外部欺诈;  (3)员工行为和工作场所问题;  (4)客户、产品和经营行为;  (5)实物资产的损毁;  (6)经营的中断和系统的瘫痪;  (7)执行、交货和流程管理。  5.2 操作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配置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实际做法,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这三种计算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性上是逐渐增强的,那些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尚未达到量化阶段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由此开始。不过商业银行采取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只是过渡阶段的选择,一方面,这两种方法是针对操作风险较低的商业银行设计的;另一方面,高级计量法的风险敏感度更高,采用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真实状况,因此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努力向高级计量法靠近。  5.2.1基本指标法  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KBIA表示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  GI表示前三年中各年为正的总收入;  n表示前三年中总收入为正数的年数;  ,这个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将行业范围的监管资本要求与行业范围的指标联系起来。  巴塞尔委员会会把总收入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盈利,不包括保险收入。  由于基本指标法比较简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未对采用该方法提出具体标准。但是,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采用此方法的商业银行遵循委员会于2003年2月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  5.2.2标准法  标准法的原理是,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划分为8类产品线,对每一类产品线规定不同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系数,并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加总8类产品线的资本,即可得到商业银行总体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在标准法中,8类银行产品线分别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结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济。  在标准法中,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表示8类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3年的年均总收入;  表示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未具备使用标准法的资格,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满足如下条件:  ①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②银行应当拥有完整且确实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③银行应当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主要产品线上和控制及审计领域采用该方法。  操作风险事件类型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可能造成实质性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  (1)内部欺诈;  (2)外部欺诈;  (3)员工行为和工作场所问题;   (4)客户、产品和经营行为;  (5)实物资产的损毁;  (6)经营的中断和系统的瘫痪;  (7)执行、交货和流程管理。  5.2 操作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配置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实际做法,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这三种计算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性上是逐渐增强的,那些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尚未达到量化阶段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由此开始。不过商业银行采取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只是过渡阶段的选择,一方面,这两种方法是针对操作风险较低的商业银行设计的;另一方面,高级计量法的风险敏感度更高,采用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真实状况,因此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努力向高级计量法靠近。  5.2.1基本指标法  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KBIA表示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  GI表示前三年中各年为正的总收入;  n表示前三年中总收入为正数的年数;  ,这个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将行业范围的监管资本要求与行业范围的指标联系起来。  巴塞尔委员会会把总收入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盈利,不包括保险收入。  由于基本指标法比较简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未对采用该方法提出具体标准。但是,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采用此方法的商业银行遵循委员会于2003年2月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  5.2.2标准法  标准法的原理是,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划分为8类产品线,对每一类产品线规定不同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系数,并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加总8类产品线的资本,即可得到商业银行总体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在标准法中,8类银行产品线分别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结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济。  在标准法中,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表示8类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3年的年均总收入;  表示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未具备使用标准法的资格,商业银行必须至少满足如下条件:  ①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②银行应当拥有完整且确实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③银行应当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主要产品线上和控制及审计领域采用该方法。  第三节操作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操作风险控制环境  1.公司治理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石、最高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在控制操作风险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  (1)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2)业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  (3)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  2.内部控制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有效识别和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失效时造成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的直接原因呢。  3.合规文化  内部控制体系和合规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目前,违规、内部欺诈等损失事件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占比超过80%,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规现象。  4.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包括主要面向客户的业务处理系统和主要供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风险缓释   根据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四大类: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和应承担的操作风险。每种风险类型均有对应的管理策略。  1.连续营业方案  连续营业方案应当是一个全面的计划,与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和复杂性相适应,强调操作风险识别、缓释、恢复以及持续计划。  2.商业保险  商业银行购买商业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的有效手段,一直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工具。但这只是操作风险缓释的一种措施。  国际上可供商业银行购买的保险产品:  ①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  ②错误与遗落保险  ③经理与高级职员责任险  ④未授权交易保险  ⑤财产保险  ⑥营业中断保险  ⑦商业综合责任保险  ⑧电子保险  ⑨计算机犯罪保险  商业银行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可以将保险理赔收入作为操作风险的缓释因素,但保险的缓释最高不超过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20%。  3.业务外包  商业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有以下几类:技术外包、处理程序外包、业务营销外包、某些专业性服务外包、后勤性事务外包。  从本质上说,操作或服务虽然可以外包,但其最终责任并未被“包”出去。业务外包并不能减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确保第三方行为的安全稳健以及遵守相关法律的责任。外包服务的最终责任人仍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和监管者仍承担着保证服务质量、安全、透明度和管理的责任汇报的责任。  三、主要业务风险控制  1.柜台业务   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柜台业务范围较广,包括账户管理、存取款、现金库箱、印押证管理、票据凭证审核、会计核算、帐务处理等各项操作。  (1)主要操作风险点  ①账户开立、使用、变更与撤销;  ②现金存取款;  ③柜员管理;  ④重要凭证和重要物品管理;  ⑤现金库箱管理;  ⑥平账和账务核对;  ⑦抹账、错账冲正、挂账、挂失业务。  (2)操作风险成因  (3)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①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不断细化操作细则,并建立岗位操作规范和操作手册,通过制度规范来防范操作风险。  ②加强业务系统建设,尽可能将业务纳入系统处理,并在系统中自动设立风险监控要点,发现操作中的风险点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  ③加强岗位培训,特别是新业务和新产品培训,不断提高柜员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培养柜员岗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强化一线实施监督检查,促进事后监督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改进检查监督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作用。  2.法人信贷业务  法人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业务种类之一。法人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以企业/机构客户为服务对象的信贷业务,包括法人客户贷款业务、贴现业务、商业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按照法人信贷业务的流程,可分为评级授信、信贷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六个环节。  (1)主要操作风险点  ①评级授信  ②信贷调查  ③信贷审查   ④信贷审批  ⑤信贷放款  ⑥贷后管理  (2)操作风险成因  (3)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①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的信贷经营理念,坚决杜绝各类短期行为和粗放管理。  ②倡导新型的企业信贷文化。  ③改革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④明确主责任人制度。  ⑤加快信贷电子化建设。  ⑥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⑦把握关键环节。  ⑧提高法律介入程度。   3.个人信贷业务  个人信贷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竞相发展的零售银行业务,包括四类业务品种。  (1)主要操作风险点  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②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  ③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④个人质押贷款  (2)操作风险成因  (3)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①牢固树立个人信贷业务科学发展观。  ②实行个人信贷业务集约化管理。  ③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操作流程。  ④加强规范化管理。  ⑤切实做好个人信贷贷款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防范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⑥强化个人贷款发放责任约束机制。  ⑦配之以奖励制度   4.资金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提高自身资金收益或防范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额工具进行的资金和交易活动,包括资金管理、资金存放、资金拆借、债券买卖、外汇买卖、黄金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资金交易业务流程来看,可分为前台交易、中台风险交易、后台清算三个环节。  (1)主要操作风险点  ①前台交易  ②中台风险管理  ③后台结算清算  (2)操作风险成因  (3)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①树立全面全程的风险管理理念。  ②建立并完善资金业务组织结构。  ③实行严格的前中后台职责分离制度。  ④总行适当核定分支机构的资金业务经营权限,并定期进行检查。  ⑤完善资金营运内部控制。  ⑥加强交易权限管理。  ⑦建立资金交易风险和市值的内部报告制度。  ⑧代客资金业务应当了解客户从事资金交易的权限和能力。  ⑨建立资金业务的风险责任制。  ⑩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模型。  5.代理业务  (1)主要操作风险点  ①人员因素  ②外部事件  ③内部流程  ④系统缺陷  (2)操作风险成因  (3)操作风险控制要点  ①强化风险意识   ②加强基础管理  ③加强业务宣传及营销管理  ④加强产品及开发管理  ⑤提高电子化水平  ⑥设计专户核算代理资金  ⑦遵守委托——代理协议  ⑧进一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与操作管理制度  第四节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一、风险监测  1.关键风险指标的显著波动可能意味着操作风险的总体性质发生变化。  2.关键风险指标通常包括:交易量、员工水平、技能水平、客户满意度、市场变动、产品成熟度、地区数量、变动水平、产品复杂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3.关键风险指标检测示例:  ①人员在当前部门的从业年限  ②员工人均培训费用  ③客户投诉占比  ④交易结果和财务核算结果间的差异  ⑤前后台交易不匹配占比  ⑥系统故障时间  ⑦系统数量  ⑧反洗钱警报占比  第五节操作风险资本计量  根据我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商业银行可选择标准法、替代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来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这三种方法的复杂程度和风险敏感度逐渐增强。标准法标准法的原理是,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划分为8类产品线,对每一类产品线规定不同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系数β,并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加总8类产品线的资本,即可得到商业银行总体操作风险资本要求。β代表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品线的潜在操作风险损失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在标准法中,8类银行产品线分别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结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济。  二、替代标准法  替代标准法是介于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之间的过渡方法。  除了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条线外,其他业务条线与商业银行业务完全相同。  零售银行业务条线监管资本=3.5%×前三年零售银行业务跳线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12%  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监管资本=3.5%×前三年零售银行业务跳线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15%  在替代标准法中,除了上述两种业务跳线的监管资本外,其余业务条线,可用标准法计算,也可以用其他业务条线总收入之和乘以18%的乘积替代。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资格要求以及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需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且一旦商业银行采用了高级计量法,未经监管当局批准不可退回使用相对简单的方法。  (1)资格要求  (2)定性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3)定量标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应基于本行内部积累的损失数据、外部相关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本行的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四个基本要素。  ①内部数据。无论用于损失计量还是用于验证,商业银行必须具备至少5年的内部损失数据。对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允许使用3年的历史数据。  ②外部相关损失数据要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计量系统必须利用相关的外部数据,尤其是预期将会发生非经常性、潜在的严重损失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标准的程序,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外部数据以及使用外部数据的方法。  ③情景分析  ④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良好的流动性状况对商业银行运营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①增进市场信心,向市场表明商业银行是安全的并有能力偿还借款;  ②确保银行有能力实现贷款承诺,稳固客户关系;  ③避免商业银行的资产廉价出售;  ④降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所需支付的风险溢价。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出售,即无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背景知识:流动性资产  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超额准备金,可在二级市场随时抛售的国债、债券、票据和其他证券类资产,短期内到期的拆放/存放同业款项、贷款、贴现、回购、证券类资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  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  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  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  流动性最差的资产。  ②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由于零售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负债流动性应当从零售和公司/机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背景知识:流动性负债  流动性负债主要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内到期的拆放/存放同业款项、中央银行借款、定期存款、发行的票据和债券、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其他短期内应支付的负债。  6.1.1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是指,在未来特定时段内,到期资产数量(现金流入)与到期负债数量(现金流出)的构成状况。最常见的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时,商业银行将大量短期借款(负债)用于长期贷款(资产),即“借短贷长”,因此有可能因到期支付困难而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通常认为商业银行正常范围内的“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所引致的持有期缺口,是一种正常的、可控性强的流动性风险。  背景知识:国际最佳操作实践  香港金融管理局规定的法定流动资产比率为25%。除此之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建议商业银行将一级流动资产(可在7天内变现的流动资产)比率维持在15%以上,并保持7日内的负错配金额不超过总负债的10%,1个月内的负错配金额不超过总负债的20%。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着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因为任何利率波动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产生波动。外部市场因素的变化同样会影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在实践操作中,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在真正需要资金的时候借入资金,而不是长期在总资产中保存相当规模的流动性资产,因为流动性资产回报率很低,所以借入流动性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潜在收益。此外,借入资金还有助于保持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构成的稳定性。  6.1.2 币种结构  对于从事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多币种的资产与负债结构进一步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复杂程度。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对其经常使用的主要币种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日常外币储蓄和/或国际支付的需要,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6.1.3分布结构  商业银行应当尽量降低其资金来源(例如存款)和使用(例如贷款)的同质性,形成合理的来源和使用分布结构,以获得稳定的、多样化的现金流量,降低流动性风险。  同理,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例如贷款发放)同样应当注意贷款对象、时间跨度、还款周期等要素的分布结构。  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实质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些与流动性相关的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将以流动性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6.2流动性风险评估  6.2.1流动性比率/指标  ①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账款)/总资产,该指标越高意味着商业银行满足即时现金需要的能力越强。  ② 核心存款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对同类商业银行而言,该比率高的商业银行流动性也相对较好。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  ③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较高则暗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能力较差,而比率较低则反映了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贷款增长潜力。  ④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越小则表明商业银行存款的流动性越高,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越小。  ⑤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则表明商业银行存款的流动性越高。  ⑥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衡量了商业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易变负债获得所需资金。  ⑦大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从事积极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被认为大额负债有较高的依赖度,意味“热钱”对商业银行盈利资产的支撑程度。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该比率为50%很正常,但对主动负债比例较低的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大额负债依赖度通常为负值。因此,大额负债依赖度仅适合用来衡量大型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背景知识:我国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25%。  流动性比率/指标法的优点是简单实用,有助于理解当前和过去的流动性状况;缺点是其属于静态分析,无法对未来特定时段内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6.2.2现金流分析  通过对商业银行短期内(例如未来30天)的现金流入(资金来源)和现金流出(资金使用)的预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商业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异可以用“剩余”或“赤字”来表示。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剩余额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预警。实践证明,为了合理预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应当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剩余”或“赤字”与融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比较。  6.2.3其他评估方法  1.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较好方法,在各国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计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亦为融资需求),需要对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分析。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核心存款平均额  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借入资金  融资需求(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时间序列很短,大多数商业银行重视对四五周之后的流动性缺口分析。  2.久期分析法  久期缺口=资产加权平均久期-(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加权平均久期  ①当久期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动性也随之加强;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资产价值减少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减少的幅度大,流动性也随之减弱。  ②当久期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也随之减弱;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流动性也随之加强。  ③当久期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影响。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  一、流动性风险预警  ①内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内部有关风险水平、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以及其他可能对流动性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指标变化。  ②外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第三方评级、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市场表现等指标的变化。  ③融资指标/信号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和融资能力的变化等。  二、压力测试  除了监测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金净需求外,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假设情况(可量化的极端范围)进行流动性测算。  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和业务需要,对以下风险因素的变化可能对各类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造成的影响进行压力测试:  1.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累计下调/上调250个基点  2.市场收益率提高/降低50%;  3.持有主要外币相对本币升值/贬值20%;  4.重要行业的原材料/销售价格上下波幅超过50%;  5.GDP、CPI、失业率等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上下波幅超过20%。   通过定期压力测试,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随时做好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应对支付困难的准备。  三、情景分析  1.主要分最好、正常和最坏三种情景进行分析。但是深入分析最坏情景对商业银行而言意义最为重大。  2.最坏的情景分析  ①自身问题所造成的流动性危机  实际上,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流动性危机的根源都在于自身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致命的薄弱环节。  ②某种形式的整体市场危机,即在一个或多个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通常做法:在总行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全行的流动性管理政策;由计划资金部分负责日常流动性管理,对各项流动性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并作出相应决策;计划资金部门作为全行的司库,一方面通过行内“上存下借”机制调剂个分行头寸余额,将分行缺口集中到总行;另一方面通过计划资金部的交易员,运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等于外部市场平盘,保证在总行交易层面集中管理和配置资金,动态调整流动性缺口。  1.对本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一步,设立相应的比率/指标,判断流动性变化趋势。  第二步,计算特定时段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1)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需求  通常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分为三类:  第一类,敏感负债;第二类,脆弱资金;第三类,核心存款  (2)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  第三步,根据现金流量计算特定时段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  2.对外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高级管理层应当首先明确外币流动性的管理架构;其次是制定各币种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最后,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外汇融资能力受到损害时的流动性应急计划。通常包括两种方式:  ①使用本币资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其转为外币,或使用该外汇的备用资源。   ②管理者可根据某些外币在流动性需求中占有较高比例的情况,为其建立单独的备用流动性安排。  3.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  ①危机处理方案。  ②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商业银行除了应当逐步借鉴和掌握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知识和技术外,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现状,还应当重视以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①提高流动性管理的预见性。  ②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屏障。  ③通过金融市场控制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原则  1.建立流动性管理架构  2.计量和监测净融资需求的能力  3.管理市场进入的能力  4.应急计划  5.对外汇的流动性管理  6.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7.信息披露  8.监管机构的作用第七章声誉风险管理和战略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时间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2009年1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  2009年8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一、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1.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应当重点强调以下内容:  ①明确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和价值理念;  ②有明确记载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③ 深入理解不同利益持有者(例如股东、员工、客户、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对自身的期望值;  ④培养开放、互信、互助的机构文化;  ⑤建立强大的、动态的风险管理系统,有能力提供风险事件的早期预警;  ⑥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有能力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  ⑦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支持发展目标和股东价值的实现;  ⑧利用自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  ⑨建立公开、诚恳的内外部交流机制,尽量满足不同利益持有者的要求;  ⑩有明确记载的危机处理/决策流程。  2.声誉风险管理的作用:  ①招募和保留最佳雇员;  ②明确产品和服务的溢价水平;  ③减少进入新市场的阻碍;  ④维持客户和供应商的忠诚度;  ⑤创造有利的资金使用环境;  ⑥增进和投资者的关系;  ⑦强化自身的可信度和利益持有者的信心;  ⑧吸引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和强化自身竞争力;  ⑨最大限度地减少诉讼威胁和监管要求。 二、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1.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2.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1)声誉风险识别  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在于:正确识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的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通常要求各业务单位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详细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管理部门。  (2)声誉风险评估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  预先评估的声誉风险事件:   ①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预期;  ②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成本/收益;  ③监管机构责令整改的不利信息/事件;  ④影响客户或公众的政策性变化等。  (3)监测和报告  (4)内部审计  3.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普遍认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佳操作实践是:  ①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准备;  ②确保各类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  ①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  ②确保实现承诺。  ③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④尽量保持大多数利益持有者的期望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⑤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  ⑥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是创造公共透明度、维护商业银行声誉的另一个重要层次。  ⑦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  ⑧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三、声誉危机管理规划  ①制定战略性的危机沟通机制。  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危机现场处理。  ④提高发言人的沟通能力。  ⑤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持续沟通。  ⑥管理危机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⑦模拟训练和演习。  第二节战略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具有双重内涵:   1.商业银行针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外部环境和内部可利用资源,系统识别和评估商业银行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可能得风险损失;、  2.商业银行从长期、战略的高度,良好规划和实施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以及声誉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健康、持久经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  商业银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接受战略管理的基本假设:  ①准确预测未来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②预防工作有助于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和未来损失。  ③如果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风险有可能转变为发展机会。  战略风险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实施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实质上,商业银行可以在短期内便体会到战略风险管理的诸多益处。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结合声誉风险的知识学习)  1.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原则和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设置战略管理/规划部门,负责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战略风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结果负有最终责任。  2.建立清晰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  (1)战略风险识别  与声誉风险相似,战略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运营的所有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信用、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通常,战略风险识别可以从战略、宏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风险:  ①行业风险  ②竞争对手风险  ③客户风险  ④品牌风险  ⑤技术风险  ⑥项目风险  ⑦其他外部风险   (2)战略风险评估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在评估战略风险时,应当首先由商业银行内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负责审核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变化/预期、信用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风险影响战略实施方案显著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必须采取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尽量避免或高度重视中度可接受风险、持续监测应当采取管理措施必须采取管理措施轻微接受风险可接受风险、持续监测采取管理措施、持续监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中高  (3)监测和报告  3.采取恰当的战略风险管理方法  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应当定期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全面评估商业银行的愿景、短期目的以及长期目标,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活动中。  ①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深入贯彻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首先,战略规划应当清晰阐述实施方案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潜在收益以及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并且尽可能地将预期风险损失和财务分析包含在内。  其次,战略规划必须建立在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基础之上,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  最后,战略规划应当从战略层面开始,深入贯彻并落实到宏观和微观操作层面。  ②战略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工具是经济资本配置。  第八章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银行监管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银行业为各行业广泛提供金融服务。  2.银行普遍存在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来增加利润的发展冲动。  3.存款人与银行的关系属于特殊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而二者所掌握的信息是极不对称的。  4.风险是银行体系不可消除的内生因素,银行正式通过管理和经营风险来获得收益。  15.银行也先天存在垄断和竞争的悖论。  银行监管理念的发展伴随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银行监管的内容  1.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银行监管的目标  明确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在总结国内外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  ①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②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③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2)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依法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  (3)银行监管理念和标准  ①监管理念。中国银监会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空、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  ②良好银行监管的标准。  一是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  二是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  三是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  四是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五是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六是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2.风险监管的理念、指标体系和主要内容  (1)风险监管概述。  所谓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从风险监管的实质来看,风险监管实际上是对合规监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合规监管是风险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2)风险监管框架的六个步骤(相互衔接、循环往复)  一是了解机构;  二是风险评估;  三是规划监管行动;  四是准备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  五是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并确定评级;  六是监管措施、效果评价和持续的非现场监测。  (3)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①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②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前两种指标的相关指标设置可在前述章节内容中学习  ③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风险抵补类指标  盈利能力监管指标:  资本金收益率(ROE)=税后净收入/资本金总额  资产收益率(ROA)=税后净收入/资产总额  净业务收益率、净利息收入率和非利息收入率及非利息收入比率指标。  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和非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   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产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  (4)风险监管的内容  ①建立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预警机制;  ②建立高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  ③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④建立银行类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  对于单一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而言,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  (1)公司治理;(2)内部控制;(3)风险管理体系;(4)风险计量模型;  (5)管理信息系统;(6)管理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银行监管的方法  1.市场准入:即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市场准入是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  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  (1)机构准入;  (2)业务准入;  (3)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市场准入的主要目标是:  (1)保证注册银行具有良好的资质,预防不稳定的机构进入银行体系;  (2)维护市场稳定;  (3)保护存款者利益  市场准入的范围和标准:中资银行行政许可;合作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  2.资本监管  (1)资本的定义  账面资本及所有者权益,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  监管资本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监管当局关于合格资本的法规与指引发行的所有合格的资本工具。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  (2)资本充足率计算   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和最低要求。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①资本的组成:核心资本、实收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附属资本。  ②资本扣除的有关规定。  ③表内资产风险权重。  ④质押和保证的处置  ⑤表外项目的处理。  ⑥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3)资本监管的要点  ①有效资本监管的起点是商业银行自身严格的资本约束。  ②监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程序进行评估。  ③监管部门可以个案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  ④监管部门对资本不足银行的纠正措施包括三类。  ⑤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本行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未设董事会的,由行长负责。  3.监督检查  (1)非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工作的程序。完成的非现场监管程序包括制定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和后续监管七个阶段。  非现场监管的程序:  ①制定监管计划;  ②监管信息收集,编制机构概览;  ③日常监管分析;  ④风险评估;  ⑤现场检查立项;  ⑥监管评级;  ⑦持续监管。  (2)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发现和识别风险;二是保护和促进作用;三是反馈和建议作用;四是评价和指导作用。  现场检查工作的程序:  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风险状况和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敏感度。  (3)风险处置纠正;  ①风险纠正;  ②风险救助;  ③市场退出。  4.风险评级  (1)风险评级概述:风险评级是监管机构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对银行风险以及经营状况的综合评级。  (2)风险评级的作用  ①有利于提高监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②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持续性,改变当前监管随意和缺乏连续性的问题;  ③有利于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将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确定监管重点、实施分类监管、配置监管资源的基本依据。  (3)风险评级的原则和程序  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审慎性原则  程序:  ①收集评级信息;  ②分析评级信息;  ③得出评级结果  ④制定监管措施;  ⑤整理评级档案。  (4)风险评级的主要方法  ①CAMELs评级  评级内容和标准: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性、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度  ②其他风险评级方法:  ROCA评级法、SOSA评级方法(母行支持度评估)。  三、银行监管规则   1.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1)银行监管法规概述  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由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三个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2)银行监管主要法律法规简介  ①法律:《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行政许可法》;  ②行政法规:  ③金融规章制度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相关指引:  信用风险管理领域  市场分险管理领域  操作风险管理领域  其他分险管理相关制度指引  2.银行监管的最佳做法  2006年10月重新修订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第二节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风险管理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一、市场约束与信息披露  1.市场约束机制和各参与方的作用  (1)市场约束机制(注意市场约束机制与市场约束的定义区别)  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  市场约束机制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得以实现。  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  (2)市场约束参与方及其作用  ①监管部门。监管部门是市场约束的核心。  ②公众存款人。  ③股东。  ④其他债权人  ⑤外部中介机构   ⑥其他参与方  2.信息披露要求  (1)信息披露概述  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的行为。  银行的信息披露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部分公司治理情况和部分风险管理情况所构成。  此外,需要说明监管要求的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监管要求的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等同,但也不矛盾。  (2)信息披露的要求  ①银行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披露制度和政策。  ②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③保持合理频度。  基本要求:  ①内容的要求。  ②质量的要求:要求要遵循六条标准  国际上信息披露的良好实践:  ①关于适用范围  ②关于资本结构  ③关于资本充足率  ④关于信用风险  ⑤关于市场风险  ⑥关于操作风险  ⑦关于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  关于专有信息和保密规定,并非所有信息都要披露  (3)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管理  ①中国银监会2002年《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应于每年4月底之前以年报形式对外披露信息。  ②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信息、年度重大事项   ③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监控机制:日常监督机制、惩罚机制、监管当局责任  二、外部审计  1.外部审计作用  (1)外部审计的必要性  (2)外部审计的作用  2.外部审计机构所赋予的权力  国际上,监管者与外部审计机构主要通过三方会谈的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在我国,三方会谈制度已经开始广泛使用。  3.外部审计与信息披露的关系  (1)外部审计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①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二是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四是信息披露监控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②外部审计有利于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  (2)信息披露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①透明的信息揭露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②不透明的信息披露将产生较高的审计风险,降低审机质量。  4.外部审计与监督检查的关系  (1)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侧重点有所不同  (2)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的方式、目标、内容存在共性  (3)外部审计和监管一件共同成为市场主体关注、评价、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  (4)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相辅相成版权所有www.shenfenzheng.in身份证号码大全身份证号码大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