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ID:13684115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数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高中三年数学的学习阶段目标,学习中:创设问题―学生探索、尝试解决―信息交流、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变练演编、深化提高―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最后进行学习的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合作学习  一、问题与思考  1.数学新课程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讲是全新的  学生刚刚升上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又比初中科目大,而且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不熟悉。适当将高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少一些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同时对所学的内容有理解、消化的时间。  2.除了学生,教师对新

2、课程也是陌生且担忧的  对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来讲,新课程亦是全新的面孔,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把握不准。而且跟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习题设置在题量、题型、难度等方面都有不少改变,我觉得数学新教材的题量还算适中,题型丰富多样,只是新教材的习题对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其难度主要表现在:  (1)习题的难度比例题的难度大,导致学生普遍有“听懂课但不会做习题”的感觉。  (2)习题的层次性不够,缺乏适当的铺垫,有些章节A组已经出现难题,而有些章节的练习又偏简单。  (3)习题难度无法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选择的面不够大。因此,新教材的习题难度有待调整。  3

3、.新教材的例题较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偏离了农村  新教材中的某些例子过于理想化,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的同时,难度似乎也大了一些,主要表现在:  (1)让学生感兴趣的应用题不多。即“编者的重视与学生的重视存在相当的一段距离”。  (2)应用题或者数学建模题很大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或者图形计算器才能完成。所以新教材应根据时代的发展,除了提供一些新颖的应用性习题之外,选用的载体应更靠近一般学生的背景;应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即应该用问题反映不同背景学生的经验。  二、尝试与实践  但是,困惑归困惑,担忧归担忧,出现了问题总是要解决的。针对以上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倒是

4、乐于尝试用不同于往常的教法让学生去获取更多的高中数学知识。从这方面讲,新课程给了我一次面对全新领域的机会。  1.让学生明确高中三年数学的学习阶段目标  高一,通过不断尝试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二,在上一学年学习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到了高三,结合前两年学习中的得与失,全面整合自己的学习与考试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目标。因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终生的,无论什么形式的高考都带不走它,况且近几年广东的高考不正是重在考查能力吗?我想,对学习新事物有自己的方法,对考试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还怕高考如何考、考什么吗?以不变应万变即可。这些思想在课堂的习题教学中尤为突

5、出。  2.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创设问题―学生探索、尝试解决―信息交流、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深化提高―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所以,我按学生的座位将6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在课内、课外都有其作用,但其活动时间多数在课堂上。刚开始,是针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成员代表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讲述出来,每次的发言人不得重复,但可以补充;小组之间就问题的解决评出最佳方案。后来就慢慢地由学生就新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经同学、老师确认后再作进一步的思考、讨论、解决。在课外,小组的活动形式主要体现在完

6、成每章章末的课题学习。如,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确定线段n点分点的算法、高中代数与科学实践等。这种做法在实施了一个学期后,学习效果慢慢地显现出来了,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团结班集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不但提升了学习优异的学生,也促进了曾经的学习困难者。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从高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就由各小组长及数学科代表负责管理了。  3.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阶段性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要求学生的总结中至少应包括阶段学习中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及改进策略,并且尽量保证策略在下一阶段学习中的可行性。一个学期实施下来,这种形式的总结无形中成了多数学生学习

7、数学自我督促、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载体。  4.同级组的同事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  每个人对新课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实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应试教育是特定国情下的产物,但是应试教育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矛盾。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应试问题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上下工夫,而不是总批判旧课程如何不好,标榜新课程如何好。  参考文献:  彭上观.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5(4).  (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