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

ID:13726366

大小:3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4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_第1页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_第2页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_第3页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_第4页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求设题规律 把握答题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求设题规律把握答题特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也是难度较大,考生易丢分的题目。其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上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据此,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主观题的设题规律作一些探索,并总结出相应的答题特点,以期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从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概念类  1.典题选粹  (1)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

2、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2)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生活物资,家力的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2010年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

3、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须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如第(1)题运用了比喻,第(2)(3)题运用了象征。  3.相关知识解析  ①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第(1)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第(2)题的“柴禾”就包含了象征义,第(3)题则为指代义。  ③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

4、容概括,如第(3)题的“渔翁”;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往往涉及文中的主旨。如第(1)的“绝顶”和第(2)的“柴禾”等。  (二)句义类  1.典题选粹  (1)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  【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

5、照耀为背景。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3.相关知识解析  ①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但并非

6、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第(3)题,只要抓住“沉静”和“啮碎”这两个关键词语,就可以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②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2)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如第(1)(3)题;(3)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4)象征义,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如第(2)题;(5)双关义

7、,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主题类  1.典题选粹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2)文章第B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