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

ID:13776541

大小: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4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_第1页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_第2页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_第3页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_第4页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_第5页
资源描述: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6【原刊页号】42~48【分类号】G1【分类名】教育学【复印期号】200210【标题】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作者】钟启泉【作者简介】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62)【内容提要】本文从课程编制原理的角度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的涵义与价值;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阐明“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摘要题】教学与课程【关键词】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编制模式/强势特征/误区【正文】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注:钟启泉,崔允huǒ@①,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夏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这是《纲要》的一大亮点。作为一种必修课程的跨学科“综合买践活动”在整个课程架构中具有怎样的涵义与价值,它的实施条件与误区等等,都是需要我们一边实践、一边加深认识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涵

3、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这样,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将不仅有“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而且有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真正实现“分科与综合并举”(注:钟启泉,崔允huǒ@①,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夏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4、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的课程结构;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将彻底地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生成)原理产生的(注:佐藤学.改变教学,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遣[M].日本东京:小学馆,2000.135.)  从课程定义的进化,亦即从斯宾塞(H.Spencer)的“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到后现代的界定——“人生的阅历”,提供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课程”所组织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通过教育内容的组织,也组织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

5、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教学的社会背景。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以“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之关系”为焦点,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注:佐藤学.学习的快乐[M].日本横滨:世织书房,1999.171-183,59.)  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阶梯型”。“阶梯型”的课程是一种“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首先预设具体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照目标借助测验作出评价。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不过,其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就是造成学习者的经验过分狭窄、划一,评价也是划一的。为了追求效率与效益,它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6、划分成小步子的阶段,以便逐级地达到最终的目标。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充分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特征:单向地、线性地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设若踏空子一级便有“坠落”的危险。“泰勒原理”所提示的课程编制四阶段——“教育目的的设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学习经验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可以说,斯金纳(B.F.Skinner)的“程序学习”的“小步子”原理、布卢姆(J.S.Bloom)的“形成性评价”和“掌握学习”的理论,都是以“阶梯型”为规范编制课程的典型理论。“阶梯型”课程往往被比喻为“生产流程”,这种比喻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从20世纪10年代后半叶直至20年代

7、期间盛行的教育科学运动,特别是博比特(F.Bobbitt)、查特斯(W.W.Charters)等人的科学化课程设计,就是把学校视为工厂,教师如同工人,学生视同原料,通过课程的生产线加工成为产品。“阶梯型”课程在目标一元化(划一化)、过程一元化(划一化),实现每一个学习者的成就目标方面显然是有效的。不过,把学习的成就度加以分阶段地等级化,却发挥了使学习者序列化、等级化的功能。正如布卢姆把学习者的“能力差异”置换成“时间差异”,主张“掌握学习”那样,“阶梯型”课程中的所谓“个性”,不过是攀登阶梯的速度上的差异罢了。  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