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

ID:14072119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5

上传者:U-9947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_第1页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_第2页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_第3页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_第4页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营造  【摘要】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生态敏感度最高的一部分,城市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营造对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不仅仅应该注重视觉效果,更应该注重对水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充分发挥水系的自然美学价值以及对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通过将城市设计的理念贯穿于滨水空间,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力的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途径。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营造  城市水系的传统功能如航运、供水、消防等逐步减弱或者消失,使河流逐步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原有的城市结构和滨水文化也随之遭受严重的破坏。片面追求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导致城市水系面积不断萎缩,造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不足,大量的驳岸受到侵蚀,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1、城市与河流的空间关系解析  依据河流的特点以及城市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河流的级别大小,城市与河流的空间关系可以划分为“城在河上”、“河在城中”、“城在河边”、“河在城边”四种类型。  第一、二种类型主要涉及城市小型河流,有四种形式:①较小级别的河流穿越城市;②城市形成以前发源于该地区并被保留下来的河流;③城市范围内的较大河流的支流;④ 城市人工引水河道。这些河流高度人工化,中国南北方地区大多数城市属于这四种形式。根据城市河网的密度以及河流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分别形成“城在河上”、“河在城中”的空间关系。  1.1、城在河上  城市形态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城市以水网作为依托,城市空间与河流水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形态,整个城市处处都是临水空间,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传统习俗。这些城市多位于江南水乡,如苏州、宁波等水网密布、盘枝交错的江南水乡城市。此类河流的规划设计要注重对滨河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保护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氛围。  1.2、河在城中  河流以城市作为背景和依托。由于河流集水区全部或者大部分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此城市小型河流往往受城市化冲击最大,河道往往被渠化、掩盖或者填埋,河流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小型河道对于维护健康的城市水文循环和良好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城市小型河流水域生态环境、水文过程的保护和重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3、城在河边   在历史上,许多大中型过境河流穿越城市繁华地区,并且成为区域性的主要交通要道,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水运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往往依水而建,因此城市滨水地带往往成为城市中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流最为集中、功能最为丰富的地区,多种功能交叉在一起,需要从城市交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环境建设、河流流域治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1]。  1.4、河在城边  这些河流或穿越城乡结合部,或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地貌、景观和游憩环境较好、环境类型多样,具有城市生态、景观保护和居民游憩的职能,使市区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更加有机,能够对城市规划区中的生态、景观、旅游、娱乐等资源状况起到功能上的补充、景观上的丰富和空间上的延续等作用,使城市河流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2]  2、城市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人与水的亲和关系,营造可以接近的,并提供多样化活动的滨水公共空间,从而丰富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动,增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使滨水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实现城市滨水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  2.1、整体性理念  在进行城市滨水地带规划时,要强调城市与滨水的整体设计理念,城市总体格局布局中要考虑将滨水格局纳入,防止将滨水地带孤立规划。可以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成为城市生活的延续;利用廊道理论,将滨水的绿色开放空间同城市开放空间整合成开放空间网络体系,同时打通从市区向水边的开敞视线通廊[3];以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完善的步行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地区连接起来,增强滨水地区可达性。  2.2、生态性理念   城市滨水地带是典型的水陆交错带,是城市中最复杂的生态地带,同时也是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之一。要使滨水地带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最基本的保证。做到尽量避免开发建设造成对城市滨水地带的自然资源破坏,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地带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  2.3、混合功能与活动理念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可以将商业、娱乐、文教、工作和居住等项目混合安排在同一地段,互相促进。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混合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环境的亲和力和人们的安全感;从经济角度来看,多功能设施的配置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设施都有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是对公共设施的有效利用,也使滨水地带始终充满活力。  2.4、完善交通和步行网络理念  滨水地带往往处于水陆交界的边缘,大多数滨水城市设置有平行于水边的城市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与滨水地带的联系。加强可达性对于提高滨水地区的使用率保证其活力和开发的成功有重要作用。可见,交通问题是滨水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内容[4]。  3、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3.1、混合功能用地设计   城市滨水地带土地使用形态的单一性和片断化造成滨水地带功能的隔离与分化现象。一方面,许多滨水地带由于缺乏城市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许多商业办公为主的滨水地带则由于居住用地的缺乏,形成夜间缺少活动的城市空间利用不足的“空洞化”现象,因此,滨水地带用地功能应注重适度的混合使用。  3.2、交通网络整合  滨水地带的外部交通可达性是滨水地带能够吸引人流,形成丰富的水边活动的基本保证,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增加城市滨水地带的交通可达性,应消除影响滨水地带与城市中心联系的物理性障碍,同时注意防止新的物理性障碍的产生,可采用立体化的交通设计、设置步行街区的手法[5]等。  城市滨水地带的亲水空间应建立滨水林荫道、亲水平台、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亲水活动的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保证步行系统的畅通。  3.3、景观空间整合  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意向中的边界要素,大多呈现出一种线性的视觉感受,当人沿着岸边行走时感受到的是连续的空间场景的变化。滨水地带亲水空间的景观平面序列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点、线结合的结构关系。节点以广场、公园和滨水公共建筑构成,连线则采用滨水林荫道、散步道,甚至是水路的形式[6]。观景视点处理是滨水地带亲水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关键。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观景平台。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成为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的观景点。观景点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相互穿插,以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水景观[7]。   3.4、建筑形态的控制  与水体的特征相协调是滨水建筑形态最重要的一点,另外还要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建筑的体量、色彩、高度和疏密都要进行推敲,要使建筑向水面开敞、通透、造型优美。其布局形式须考虑到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并留出与水体之间的公共活动地带,以保证滨水建筑不会独占水体景观。  高度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天际线,以水体尺度、景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为依据,对临水建筑的高度控制是城市滨水地带规划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度控制能保证滨水环境的视觉空间开敞、丰富而具有美感。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地带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滨水地带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即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通常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是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  4、结语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有着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从设计的角度来考虑,城市设计途径保证了亲水空间的共享性、可达性,以及形成好的景观和促成丰富的活动。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法,将滨水活动的不同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水空间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生机勃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冰等.北方内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风,2010,3  [3]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J].国际城市规划,2009.1.  [4]蔡永洁.“观景”与“景观”之间-滨水居住空间模式的思考与三次尝试[J].建筑学报,2008.4.  [5]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黎克续,滨水游憩商务区规划设计研究[C].西南交通大学,2007.  [7]荣海山,城市湿地亲水性空间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中竹排冲规划为例[C].重庆大学,2012.  作者简介:石蕾(1986-),女,汉族,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