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ID:14303757

大小:153.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7-27

上传者:U-315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第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第2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第3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第4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全面”都对应着现阶段的重大挑战“四个全面”指引中国发展方向“四个全面”: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许卫林2015年5月日同志们:大家好!根据安排,由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依法行政专题。依法行政的内容,不专门钱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家里重点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奉献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这些内容都体现在激动人心的中国梦里。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旨在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要求继续推进过去几十年成功的经济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和贸易,从而为全体人民创造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中国发展新内涵。我们应当注意到,“四个全面”不是口号式的倡议,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工作,对于我们谋划“十三五”发展,对于推动全区“加快融合、崛起苏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拟从六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四个全面的形成过程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处于领先地位的近期战略目标(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三、“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正的有力武器/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四、“全面依法治国”: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五、“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复兴的政党力量保证(坚强领导核心)六、面对“四个全面”战略要求,我们怎么做? 一、四个全面的形成过程理解中国,尤其理解中国治理,一个捷径是读懂中国特色治理愿景和治理方式。它们被浓缩为一些关键词,如“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五位一体”、“三严三实”等。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最需要读懂的一个词是“四个全面”。(一)“出生”于2014年底,江苏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作为整体概念,“四个全面” 提出于2014年年底。作为单个概念,4个具体“全面”的提出,则有两年时间跨度。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年后的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向外界宣示,中国将迎来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再过一年的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2014年10月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话时正式提出的。(二)“耀眼”于2015年两会,北京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首次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是一个正式的宣示,宣告‘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23天之后,2月25日到3月1日,《人民日报》连发5篇评论员文章,对“四个全面”进行了全面、权威、简明的进一步解读——《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文章指出,“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得益于这组文章的预热,以及话题本身的巨大感召力,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还是分团组审议和讨论,“四个全面”都备受关注。习近平在参加分团组审议和讨论中,多次就“四个全面”发表讲话,如“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等等。(三)“实践”于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上下同欲者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赖于中国共识的形成,同时看接下来怎么干。中央紧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迄今已召开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推动了大量改革方案。第一次会议:2014年1月22日,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名单;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第二次会议:2014年2月28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审议通过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关于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重大改革的汇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 第三次会议: 2014年6月6日,会议审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第四次会议:2014年8月18日,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关于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第五次会议:2014年9月29日,会议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第六次会议:2014年10月27日,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 第七次会议:2014年12月2日, 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 第八次会议:2014年12月30日,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第九次会议:2015年1月30日,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第十次会议:2015年2月27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第十一次会议:2015年4月1日,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第十二次会议:2015年5月5日,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第十三次会议:2015年6月5日,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这些方案,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也大量包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内容。 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他对一些地方或领域提出要求,各地则积极落实。如上海,他提出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目前,自贸区建设方面,上海形成了可以复制的经验;中央还通过了《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按计划,还将在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逐步全面推开。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领先地位的近期战略目标(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分析我们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中国社会稳定、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平时更多的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步骤。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步骤。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小康这个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他当时用这个概念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是我们历史上使用过的一个概念,他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达到的那个水平和状态。用小平当时的话说,就是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又经过思考和推算把这个表述又做了一些完善和调整,他提出说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就是上一个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到1997年十五大召开时,党在对我国进入新世纪也就是进入21世纪有一段话进行展望,十五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形成了一个我们后来称之为“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初的时候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都顺利实现了,因此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 ,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最近三次大会的主题都抓住“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放16大报告题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7大报告题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18大报告题目: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6大定目标,17大新要求,18大更新要求如:16大时,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17大加码,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时比2000年翻两番;18大更高要求,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即有数量上的新要求,更有质上的科学发展精神体现。总结:小康社会内涵在不断丰富时间小康社会内涵的丰富 13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就是上一个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15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步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上实现现代化。16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新定目标)17大(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人均GDP到2020年时比2000年翻两番(17大新要求)18大(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比二0一0年翻一番(18大更新要求,不仅体现数量,更有质量)为什么我们我们必须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这是一种责任,我党必须履行的责任。----中国的智慧: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作为统治者,必须让百姓拥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这样百姓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从而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与人民幸福相关。你愿意离开中国吗?你有能力离开中国吗?外国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去能适应?即使你能去,你能保证你的这样一个治国之道,应该认为是可以超时代的,它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治理,都具有普遍意义。----人民的希望:我们先看一组数据:A、2014年3月13日 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说: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有些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是政府心头之痛。所以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B、2014年,克强总理在英国、希腊两国的演说时说到,去年的农村贫困人口超过八千二百万,占农村人口六亿三千万的一成三。如按世银的日均一点五美元,贫困人口达二亿,占农村人口的三成二,每三人有一赤贫者。C、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在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讲了一段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热爱生活,人民有许多期待,这给我们执政党提出了许多要求。可以说,今天,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他国的经验在国际上,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还是政治学家李普赛特,都强调中产阶层的壮大对于社会民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最讲究“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无论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中产社会,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从社会结构上说,与其说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稳定源于民主,不如说源自中产阶层的崛起。反观中东和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不仅社会不稳、经济不稳,还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有中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优质社会,没有中产的民主往往是坏民主、劣质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中产阶层与民主政治相关联。但是,如果西方寄望中国出现挑战中共执政权威和导向西式民主的中产阶层,则会贻笑大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作者巴林顿·摩尔依据大量历史事实,严重质疑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唯一通道和最终归宿,认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因此,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一个小康之国,即中产之国,“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的“中产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提升中国复兴的进程,而不是其他。资料:据2015年03月25日环球时报转载的澳大利亚商业旁观者网3月24日文章《中产阶层与中共休戚相关支撑执政党正当性》,原名《中国的执政党不怕中产阶层》,此文说到:近来,中国媒体在谈到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时表示,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 那么,谁是中国的“中产阶层”?理解该问题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这也是紧跟中国消费经济习惯和态度的商家们的要务。因此,关注来自财富、收入和支出调查的某些发现大有裨益。同许多社会一样,中国也是金字塔形。位于最顶层的1%是真正的富人,紧随其后的10%至20%大多可被描述为中产阶层。基于收入衡量,各种调查都发现中国的中产规模已是相当可观。麦肯锡估计,2/3的城市家庭已跻身中产行列。到2022年时,75%以上的中国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将达到9000至3.4万美元。但消费是反映家庭经济条件的可靠指标。基于采访零售商、汽车经销商和房产经纪人的详尽支出的调查发现,在位于金字塔最顶层的1%以下,是从业人数多达1.5亿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及其家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4,但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高达40%。而在这1.5亿“白领”中,有7000万被认为是公务员或国企管理人员。该数据至关重要。中共拥有8500万党员。因此,即便将广大农村干部考虑在内,中共的“根基”仍然位于舒适的城市家里和现代中国的官方职位中。无论中共的执政合法性是否取决于经济增长,党员必定与党休戚相关。(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丰满什么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单纯从经济发展角度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有以下几层经济含义:首先是指标的变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量的指标。其次是实现环保型和包容性增长。为此,应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环保产业,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与工业相比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也就是在低经济增长率下也能实现高就业。第三是 经济增长应使更多人受益。为此,应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率,改善人民生活。居民消费需求占比提高也会增强一个经济体对外部经济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后一点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应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资料: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墨西哥智利的人均GDP早已超过12000美元。截止2011年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036-12476美元之间,智利显然已可以被认为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刚刚是从经济角度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但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等。这种变化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所有地区都实现小康,既有城市,更有农村。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2014年11月1日至2日,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所有民族都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01月20日,在云南考察习近平傍晚在驻地宾馆亲切会见了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所有地区都实现小康,不仅有发达地区,也应包括山区、老区、贫困地区。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讲话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强调,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健康。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讲话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美丽中国的实现。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时强调,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就在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新华社5日受权播发了意见全文。文件共9个部分35条。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总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国家为整体来衡量,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是不让一个地区、民族落伍的小康、是不让一个领域成为“短板”的小康。(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面临新的挑战虽然,中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人力资本、科技、经济和金融潜能。这些存量将有助于中国建立一个低碳、资源利用率高且环境可持续的新型经济体系,为中国人民带来长久的繁荣和发展。但从整体考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虽然在大多数关键领域建立了有效的法律框架,但法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等多种挑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以坚强决心和有力举措来克服变革阻力。中央高层的决心和行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正的有力武器/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以上我们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如何应对挑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必须靠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正是在向外界宣示,中国将是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中共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最大的密钥便是保持改革的常态。(一)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一直充满活力。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存在因改革乏力造成增长停滞的风险。 全面深化改革能有效防止此类风险。无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系统,还是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教育改革、环境保护,中国还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解决。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比如经济总量较大而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经济迅速崛起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国内外安全局势复杂;政府治理能力仍有待提高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二)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三)必须紧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中国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的必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表明很多领域的改革都会提上议程。比如,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条件以鼓励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使中小企业能比较容易地获得贷款支持,让经济更有活力;改革户籍制度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在稳定国内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匹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实行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并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立足于国内消费和创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赖出口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企业正在适应这种变化,拥抱新的生产技术。今天,中国的制造商能够生产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商品,并持有越来越多的专利,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移动。18届3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指出“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借用罗马俱乐部原秘书长、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先生所说的:习近平主席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改革发展新阶段提供了战略指引。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经济与社会成就,短短30多年使6.6亿人脱离贫困,并使所有中国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和社会形势下,改革发展面临更多困难、风险和挑战。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但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近几年呈现极度的不稳定性;同其他国家一样,在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不能再以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需要作出转变以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挑战。简单地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和战略需要重新定位,以使中国经济朝着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方向前进。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十二五”规划重新定位中国经济,努力使其走上减少环境污染的道路。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三十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那么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症固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国家衰落的原因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般性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排他性组织,尽力限制或分散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和价值。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系统里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寻租腐败、贫富分化、缺乏正义都与此相关。然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阻止分利集团的蚕食,必须打破体制机制的羁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需要指出的是,分利集团在很多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破除利益集团需要一场革命,然而这样的革命在西方是举步维艰的。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17日上午应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见面会上讲,“至于你刚才说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所幸的是,这些可以从我们的人民当中去汲取,使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习近平同志在18届3中全会第2次会议上讲《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其中讲到: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就不可能持续。“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就在前几天,即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里提出,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其实纵容了选民的胡闹,导致不良政策大行其道。中国的全面深改,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执政党内部相继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并由高层领导人担任组长,便是保持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使公共决策既不受分利集团的影响,也不为非理性选民所左右。 那么,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无疑,来自人民的力量,来自实现中国复兴的力量。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决心、有担当。无论是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利益再分配,都显出中国执政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决心,以及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担当。四、“全面依法治国”: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法律:权利义务的分配规则法治: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里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要有“良法”;一个是良法要得到普遍服从,也可以说是“善治”。(一)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负责制。而且,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获得实施有效统治的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地都会遭受失败。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国家的良政善治无不依赖于法治。例如同样深受儒家影响的新加坡,国家治理的最大特征便是推崇法治精神。反观之,那些忽视法治、法治松弛的国家或地区,却常常与国乱民怨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渐进顺序上走着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曾经是开发国家制度的先行者,是创造韦伯式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然而,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现代法治进程也是充满坎坷。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执政党长期执政,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 (二)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总之,当今中国问题的最大症结便是法治权威不足。群体性事件、信访不信法、“塔西佗陷阱”( 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等无不是由于法律权威不足所致,从而有损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想解决中国“成长中的烦恼”,依靠法治权威无疑是最现代、最文明、最有效的手段。十八大以后,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反腐,不管是转变作风,这种变化大家都能感受到。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使命,我们首先感受到三层思维:整体思考问题、整体文化、整体战略,不零敲碎打,而是整体考虑中国的大局。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的改革路线图,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的执政有四个特点:第一天网治国;第二非常亲民;第三公平公正;第四独行独立。第一,天网治国。十八大以后采取了很多震慑性的文件,比如说八项规定。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三公消费没救了,但是八项规定把三公消费治理得相当好,相当强势,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第二,非常亲民。只要人民向往的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实现自己的梦。第三,注重社会公平公正。第四,独行独立。既不简单照抄西方,也不走老路,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三)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在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党的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军队权力党的权力习总书记讲:“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题,渗透着习近平等领导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亲身经历了“文革”劫难的习近平等领导人,深知如果国家没有法治,人人都无安全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的“硬骨头”。法治领域的改革与政治改革密切相连,改革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特别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然而,法治改革关涉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关涉良治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关涉中国复兴能否到来,意义非凡,必须下死决心。中国有能力发展出一种政府和市场机制相互协同的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法律依据和确保经济发展公平公正。全面依法治国在短期内或许与中央银行和宏观经济政策没什么关联,但法律法规事实上对各行业都有很大影响,它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企业会从法治进程中收获很多。如果企业明确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它们就会更倾向于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 法治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不平等和让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纳入中国政府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清单。全面依法治国能够创造有利的商业投资环境。法律与法规、契约的强制力,法院判决的可追溯性和可预见性,都可以提高司法机构的威信。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水平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不够匹配,应通过改革进一步改善当前的状况。法治环境好,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营造更适于商业活动的投资环境。(四)养成法治思维我们常常讲,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强调的是我们的思想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时,头脑中一定要有法治的思维,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合法性思维。即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权利义务思维。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主体彼此之间,都是权利义务关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行政执法、人与人交往等,都要尊重保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法定职责。法治思维,必然包含权利与义务思维的内容。三是公平正义思维。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是责任后果思维。法律不仅是行为规则,还有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权利义务)、法律后果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五、“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复兴的政党力量保证 (坚强领导核心)(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强有力的政党力量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大有希望。“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去年10月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话时正式提出的。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曾专门安排了党建内容,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党内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从政环境不够纯洁,根源在于没有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在习近平的认知里,中国要出问题主要出在中共党内,苏联亡党的最大教训便是治党不力。只要把这个党管好、治好,中国的现代化就有了强有力的政党力量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大有希望。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 多党制是脆弱的政党体制;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处于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目前的政党制度是合适的,是符合国家演进一般规律的。这与福山认为良好秩序的首要条件便是强国家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坚持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有序稳定的,就是可以实现的。从现实来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除了中国共产党无任何其他政党能够担当。一个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力强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复兴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内不纯洁,缺乏正气,被团团伙伙、利益集团充斥,制度和规矩成为软约束,是不可能引领国家走向复兴的。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多次强调“三严三实”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建是最大政绩”的重要原因。全面从严治党,治理腐败,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性,将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更高效的政党组织,提升管理和主导社会变革的综合能力。(二)党情在变化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共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中共在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不少难题和问题。。一是执政的正当性和群众基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执政党执政正当性的三大支柱:意识形态、法理程序、执政绩效。一是中共执政意识形态正当性基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雷锋同志的榜样力量; 但革命远去、腐败频发、意识形态工作不力。二是中共执政法理程序正当性基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建立了“人大”和“政协”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但程序民主和法治(制)建设进程缓慢。三是中共执政绩效正当性基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创造“中国奇迹”,GDP世界第二;但分配不公比较严重,民怨较多。中共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党早就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二是党员队伍发生重大变化。从党的组织方面看,新党员大量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700余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20.1万个。中央认为,有的党组织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发展党员质量需要提高;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党员队伍结构看,全国有女党员2026.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8%;少数民族党员580.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8%;从党员文化层次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3408.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0%。从党员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党员2180.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学生290.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离退休人员1553.8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8.2%。 从党员职业看,工人725万名,农牧渔民2534.8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15.7万名,企事业单位(含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9.6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73.3万名。党员数量首次达1000万,历经35年;(1921-1956年),1956-1967年期间,历经11年,党员数量由1000万到2000万;1967-1975年期间,历时8年,由2000万到3000万;1975-1983年期间,历时8年,由3000万到4000万;1983-1991年期间,历时8年,由4000万到5000万;1991-1997年期间,历时6年,由5000万到6000万;1997额-2005年期间,历时8年,由6000万到7000万;2005年-2010年期间,历时5年,由7000万到8000万。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党员和参加工作的干部成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主体,应该有这些党员、干部有知识、年龄、精力等方面突出的优势。但和老同志相比,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生活锻炼,缺乏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实践经历,对群众路线理解不深,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办法,更缺少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面对群众思想的新特点,不知道如何做群众工作,存在着群众工作的“本领恐慌”。三是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缺“钙”,组织纪律不强,甚至思想蜕变。四是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中共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我经常用英、法、德的人口和人均GDP与我们的党员数量作比较。党员的数量超过了有些发达国家的人口。2013年底,我共产党员数量为8700万名左右。英国,24.4820的万平方公里,6277万人,2013年人均GDP39933美元;法国55.1602万平方公里,6417万人,2013年人均GDP42,317美元;德国国土面积35.7021万平方公里,85,21万人,2013年人均GDP44010美元;日本国土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26亿,人均GDP46895美元。我国GDP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世界排名84位左右。经常看报道,有许多人嫌弃自己的国家,移民他国。我有时想,如果我们每个党员都能尽党员义务,中华民族何愁不强大?何何愁再受其他国家欺侮。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复兴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表明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复兴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形势复杂不可怕、任务艰巨不畏惧,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就会众志成城。正如 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8700万党员的的力量。(三)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全面从严治党是非常必要的、非常紧迫的。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如果没有政党治理的制度化、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现代化。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说,能否从严治党,关系到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关系到能否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习近平叫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感受到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四)全面从严治党的 路径一是必须把握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规律,增强管党治党的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从严治党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治吏上,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着力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三是深化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四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五是零容忍惩治腐败。 六、面对“四个全面”战略要求,我们怎么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意味着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一是深刻领会。认真学习和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统一思想。党员干部要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三是锐意改革。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同志们,“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对应着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四个全面”提供了全面且连贯的战略指导,将使中国的发展更加持续稳定。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并且打破那些试图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图。今天的汇报至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