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ID:14340468

大小:426.5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8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_第1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_第2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_第3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_第4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_第5页
资源描述: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杆件的塑性变形15.1概述工程问题中绝大部分构件必须在弹性范围内工作,不允许出现塑性变形。但有些问题确须考虑塑性变形。15.2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图15.1是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过屈服极限后,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有(15.1)图15.1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图15.2弹塑性应力-应变弹性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间是单值对应的。塑性阶段却并非如此,应力和应变不再是单值对应的关系(如图15.2)。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塑性材料模型。图15.3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图15.4刚塑性材料模型图15.6刚塑性线性强化材

2、料模型图15.5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图15.7幂强化材料模型有时也把应力-应变关系近似地表为幂函数,幂强化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15.7所示。15.3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现以图15.8所示两端固定的杆件为例来说明静不定拉压杆系的塑性分析,当载荷逐渐增加时,杆件两端的反力是图15.8两端固支杆(a)力作用点的位移是(b)如则。随着的增加,段的应力将首先达到屈服极限。若相应的载荷为,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由()、()两式求得由平衡方程可知(c)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d)段也进入塑性阶段时,,由()式求出相应的载荷

3、为图15.9三杆桁架载荷达到后,整个杆件都已进入塑性变形。例18.1在图15.9所示静不定结构中,设三杆的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同为。试求使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载荷、极限载荷。解:以和分别表和杆的轴力,表杆的轴力。令,,得(e)当载荷逐渐增加时,杆的应力首先达到,这时的载荷即为。由()式的第二式得由此解出载荷继续增加,中间杆的轴力保持为,两侧杆件仍然是弹性的。直至两侧的杆件的轴力也达到,相应的载荷即为极限载荷。这时由节点的平衡方程知加载过程中,载荷与点位移的关系已表示于图15.9中。15.4圆轴的塑性扭转圆轴受

4、扭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半径按线性规律分布,即(a)图15.10圆轴受扭转随着扭矩的逐渐增加,截面边缘处的最大剪应力首先达到剪切屈服极限(图15.10)。若相应的扭矩为,由()式知(b)极限扭矩,其值为取代入上式后完成积分,得(15.4)达到极限扭矩后,轴已经丧失承载能力。例18.2设材料受扭时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如图15.11所示,并可近似地表为式中m和皆为常量。试导出实心圆轴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图15.11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解: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直接引用3.4中的()式,求得横截面上任意

5、点处的剪应变为(d)式中是扭转角沿轴线的变化率,为横截面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即为该点剪应变。()式表明,沿横截面半径,各点的剪应变是按直线规律变化的(图15.11)。由()、()两式求出(e)或者写成(f)横截面上的扭矩应为取,并以(f)式代入上式,(g)从()和()两式中消去,得剪应力的计算公式(h)令,得最大剪应力为当时,材料变为线弹性的,上式变为由()式知故有积分求得相距为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为(i)当,时,上式化为这就是公式(3.17)。15.5塑性弯曲和塑性铰15.5.1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

6、距中性轴为y的点的应变为(a)式中是曲线的曲率。静力方程:(b)(c)在线弹性阶段,有(d)若以表示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距,由()式知(e)载荷逐渐增加,横截面上塑性区逐渐扩大,且塑性区内的应力保持为(图15.12)。最后,横截面上只剩下邻近中性轴的很小区域内材料是弹性的。此时,无论在拉应力区或压应力区,都有如以和分别表示中性轴两侧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的面积,则静力方程()化为若整个横截面面积为,则应有故有(15.5)图15.12纯弯曲极限情况下的弯矩即为极限弯矩,由静力方程()得图15.14矩形截面梁的横力弯

7、曲和塑性铰式中和分别是和的形心到中性轴的距离。利用公式(18.5)又可把上式写成(15.6)【例15.3】在纯弯曲情况下,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圆截面梁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矩和极限弯距。解:对矩形截面梁(图15.13),由()式得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弯矩为由公式(15.13)求得极限弯矩为图15.13矩形截面和圆截面和之比为所以从出现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了50%。对圆截面梁,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70%。15.5.2横力弯曲横力弯曲情况下,弯矩沿梁轴线变化,横截面上除弯矩外还有剪力。图15.14中

8、阴影线的部分,为梁内形成的塑性区。把坐标原点放在跨度中点,并将坐标为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放大成图15.14。在这一截面的塑性区内,;弹性区内,。为塑性区和弹性区的分界线到中性轴的距离。故截面上的弯矩应为(15.7)还可由载荷及反力算出这一横截面上的弯矩为令以上两式相等,得(f)这就是梁内塑性区边界的方程。设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截面的坐标为,在()式中,令,,得由此求得塑性区的长度为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