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

ID:14401803

大小:78.1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8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_第1页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_第2页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_第3页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_第4页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2年第4期北方文物NO.4.20021釜簦!!塑2塑旦型垦垦盟鱼坐旦堡些墅型堡婴里些丝(考古发现与研究】明代皇陵陵园结构研究刘毅(关键词】陵墓陵园结构明皇陵明孝陵明长陵〔内窖提要〕明代皇陵的陵园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布局,但6处18座明代皇陵因建成时代先后不一,陵园结构亦有所变化。大体说来,风阳皇陵基本套用了宋陵制度.南京孝陵创立了新的陵园平面布局,北京长陵园之而小有改作,献陵以后各帝陵则进人定型守成期,请陵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中图分类号】K8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83{200”2104-00

2、38.10从整体上看,明代皇陵陵园结构与唐、宋等前代陵园结构迥然有别,、为一种全新的布局,但明朝的6处18座皇陵(盱眙祖陵、风阳皇陵、南京孝陵、北京十三陵和景帝陵、锺祥显陵)因其建成时代先后不一,陵园结构亦有所变化。大体说来,凤阳皇陵基本套用了宋陵制度,南京孝陵创立了新的陵园平面布局,北京长陵因之而小有改作,献陵以后各陵则进入定型守成期,诸陵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下面我们按时代的先后依次讨论其陵园结构的异同和基本特征。一、风阳皇陵风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在明中都城西南十里的太平乡,今其地为安徽风阳皇陵农场,陵冢东北距风阳约8

3、公里。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淮北大早叉继之以瘟疫,明太祖的父母朱五四和陈氏相继于四月初六及二十二先后罹疫亡故。当时朱家贫为雇农,得田主刘继德之宗兄刘继祖惠地一块,方将尸骸安葬。丙午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小明王龙风十二年,公元1366年),明太祖发迹后曾回乡祭扫先茔,并厚增封土,洪武二年(1369年)加修陵园,二月,荐上陵号日“英陵”,复命左丞相李善长诣陵立碑,五月,“更英陵日皇陵.立皇陵卫以守之”①。洪武八年至十一年(137.5~1378年)再度扩建、改建皇陵,成为后来所见规模。从《太明会典》、《风阳新书》、《中都志》

4、∞以及后来的《明史·礼志》等记载来看,风阳皇陵坐南朝北,自外而内有土城、砖城和内皇城共三重城垣。土城呈正方形,筑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城周28里,四辟城门,东西南三面各一门.北为正红门三间,面向东北,左右另有东角门、西角门,北门外有神路直达中都城。砖城亦名“皇陵城”,筑于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砖城里外包砖。高二丈.城周6里118步。四面正中辟门。名“明楼”,分〔作者简介】刘毅,男,1964年3月出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毕业,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和古代陵墓制度研究,邮编300071

5、。·38·万 方数据别冠以方位,如北门名“北明楼”等。北明楼外有外罩门一道.三问并列,亦名“棂星门”。砖城内中心为内皇城,此城可能在洪武二年(1369年)已筑成,城为砖砌,高二丈,城周75丈5尺,外涂朱红。内皇城北部正中为金门5问,金门内为正殿9问、东西两庑各11间。金门外东西夹列碑亭两座.东为无字碑,西为明太祖御制《皇陵碑》。金门北至砖城北明楼的神道两侧夹列石像生和望柱.自北而南依次为麒麟2对、狮8对、望柱2对、马及左右控马官2对、虎4对、羊4对,文官、武将、内侍各2对,总计28对③。正殿之南为后红门3座及左、右角门各1座

6、。从《中都志》中所附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风阳知县万嗣达增补的《皇陵总图》来看,皇陵陵冢应在内皇城后红门之南、砖城南明横之北,也就是说皇陵封土在内皇城之外、砖城之内。凤阳皇陵现仅存石像生和陵冢、石碑等。从风阳皇陵的平面布局来看,它的规制直接脱胎于唐宋皇陵,特别是受河南巩义北宋皇陵的影响十分明显。凤阳皇陵与唐陵、宋陵的异同可作如下对比:1.凤阳皇陵与唐陵、宋陵平面皆呈正方形或近乎正方形,四面辟门。以土城而论,明皇陵虽不及唐陵因山为藏那样气势宏伟,却比同样是封土为陵的巩义采陵规模大得多。唐宋皇陵陵冢一般都位于陵宫正中,即陵宫

7、横纵轴线的交接点上,冢南为献殿;明皇陵陵冢则位于内皇城之外、陵园后部(南侧),虽然在纵轴线上,却偏离横轴线,内皇城的中心建筑是正殿(即享殿,相当于唐朱皇陵的“献殿”)。从平面布局来看,享殿居于陵园中心,地位明显提高,这种享殿自成封闭院落的作法为后来的明孝陵所继承。2.明皇陵与汉、唐、宋诸封土陵相同,封土皆呈覆斗状,上植松柏。皇陵现存封土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四角巳呈浑圆状,高约5米,其规模不为不大,但此陵封土之下却没有墓室更谈不到“玄宫”。束五四夫妻稠继亡故前后差十余日,朱五四先葬,明太祖《御制皇陵碑

8、》追述当时“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只是“浮掩三尺”。由于初葬无葬具且天气已渐热、不便启封的缘故,陈氏可能并来与朱五四合葬,而是另葬于近处。明太祖后来的有关回忆也可以为这一推断作证。他说:“昔遭兵乱,母后之坟为兵所发,朕收遗骸,失一指骨,于坟近地遍求不得,忽得~指骨,然来敢必其是,I黾世有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