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

ID:14474779

大小:4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8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_第1页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_第2页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_第3页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_第4页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_第5页
资源描述:

《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意象的再生_融和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意象的辱生、融乖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王立1986年初,在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一书时,笔者曾注意到柳意象具有再生性、融和性与稳定性:“言柳内容积淀为形式,形式一旦形成,又有唤起类似内容,调动人具体的美感储存并使之活跃勃发的感应功能。言柳之作与人柳故事不断层积,使柳意象美感效应成为非一次性的。……古人看出了这种意象并举同现的系统结构功能.如月、雨、梅等诸多意象也都每每携带着各自的亲族.而原始意象一旦与相关意象结合便产生了‘系统新质’.·一”①意象的原始内蕴一旦固化为形式模式,就形成了一种“帕里—洛尔德”套语理论所说的“同质异构”体,主题

2、同意象套语间有了较为稳定的联系,不断互相印证触发,层积过程中殖生一系列同一族谱下的众多个体.这些个体彼此间常常微妙地呼应,而且变化中又或多或少地同母体意象保持着联系。由于最初的或较早的意象是有着强大再生功能的符号,它在发展运作的过程中具有某些定势:“符号影响着我们的信仰、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行动所表示的意义。符号使我们用这种而不是另一种方法来反映不同它们自己的某些东西。”②但这种意象符号先在的规定性在复杂纷纭的情感心态、接受情境中往往出现些微的变异,新的情思在新的情境中重新陶铸了旧有意象,文学史的后起之秀在依傍前代意象的同时赋予他所借重的符号以新的情味价值。但是,如果笼统地说,

3、任何一代诗人作家对前人意象的袭取实际上都是创造,意象内蕴在每位创作主体笔下都是增殖性的,则未免绝对化了。从绝对性的角度说每一次意象因袭重复都含有创造的新意,这实质上就混淆了创新与因袭的区别,也就无所谓真正的创新。如南词旧曲〔大石调」《念奴娇》:大江逝水,悠悠万顷,茫茫东去不息。浪汲汀沙,则是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闻说,都到西边鬼觉赤壁。故城石叠,旧三国,人何在,山高月小,水涸石出。’‘”‘.此正如王文才先生指出的:’元人嘎括旧作,已为惯例。……此套则杂用东坡乐府辞赋,敷叙成篇。东坡乐府中用此法,宋人又屡燮括其《赤壁赋》为词。……元明小唱再翻为曲。”①仅仅是个别词句的调整重组,字面上些微变化

4、而主导性意象及其主题一仍其旧,就不能说是有什么创新增殖.这一点古人自己都毫不讳饰地承认,如瞿佑《归田诗话》卷上称:“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不言怨恨,而倦倦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王昭君,既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又是凝聚着离愁别恨、相思恩遇等主题的母题结构,想要超越出新又谈何容易!因袭是相对出新而言的,没有因袭就无所谓创新.又如人所熟知的“春草”意象,谢棒《四溟诗话》卷2称:淮南王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姜姜。陆机曰:“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

5、。”谢肌曰;“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王维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人往往沿袭淮南之语,而无新意。孟迟曰:“膝芜亦是王孙草,英送春香入客衣。”此作点化而有余味。余味是在惯常意蕴之外的联想回味,但惯常意蕴作为主导性的内涵,其在自身意象系统中的被选择、定型固化往往有一个层积的阶段的。白川静认为,《诗经》中的《卷耳》,《采绿》等章反映了当时“采草”振魂的习俗。采草是留在家里的人为所思念的人进行预祝的行为:“在《卷耳》诗里,将所采的草悄悄放在‘周行’,‘周行’即连接周都的东西大道,周南的武士大概是从这条道的尽头奔赴远方的征役的。把草放在道旁,期待产生感染咒术式的效果。……④《楚辞·悲回

6、风》日二“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冠结而内伤。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东汉王逸注:“陨,落也,言芳草为物,其性微吵,易以陨落,以言贤者用志精微,亦易伤害也。”蕙这一草意象在此的确被用来领起理想不得实现的政治苦闷。然而只有在淮南小山《招隐土》中,草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最优结构与位置,“春草”将指定物侯背景及相关氛围同草融和一起,取代了《悲回风》及《离骚》的以草木零落诉壮志受挫之优,而将隐含的巫术祈祝离别念远情蕴明朗化,这就是上引的意象母题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妻妻。”其实,在《古诗十九首·迥车驾言迈》中也曾有将屈赋余韵的灌注生命意识后勃发的激动之慨:“迥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

7、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西风伴金秋,而东风显系摇的是青草。这种贤人不甘失志碌碌无为的兴叹有时被用于女性,象徐斡《室思》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鲍照《拟行路难》之五也响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螟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归黄泉。……”于草的春盛秋衰的往复循环领悟到人生命的一次性的,可悲,从而在乐少若多的实质中更深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