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

ID:14794169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_第1页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_第2页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_第3页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_第4页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硕果累累。自佛经翻译时期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译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其中不乏精彩论述,如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等时至今日仍具生命力,为广大译者所推崇。本文主要以时间为序,简要地对这一时期内较有价值的翻译理论加以梳理。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理论三次高潮  纵观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从东汉佛经翻译时期开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译论的产出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译论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次高潮,分别为古代佛经翻译时期、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时期及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的西学翻译。其中大多数翻译理论在面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时,或

2、多或少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是为这一时期译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古代佛经翻译时期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我国佛经翻译的确切起始时间到目前尚无定论,有确凿史料可考者,当自东汉安世高始。彼时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有两股,一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二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这其中最早发表带有译论性质言论之人,当属支谦。支谦在《法句经序》一文中评价竺将炎的翻译时说道:“……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这几句话很清楚地反映出支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是倾向于“文”派的。他认为佛教经典若要顺利推广,译文须极力适应

3、汉人的口味。因而他的翻译多被后世评价为“颇从文丽”(支敏度)以致“理滞于文”(僧肇《维摩诘经序》)。同是在《法句经序》一文中,同译的维祗难与座中众人持不同观点,皆以为“……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并引老子所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及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证,以表达佛经翻译“实宜径达”的直译观。由此,这篇《法句经序》成为后世公认的最早的“直译”理论。而以维祗难为代表的众人则成为“质”派的代表,因而这篇序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文质之争”。  前秦道安也是“质”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来阐述佛经翻译的困难重重。所谓的五失本指

4、的是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的面目。由此看出,道安是偏“质”的直译派代表。姚秦时期的天竺僧人鸠摩罗什也是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大家。罗什的佛经翻译并不拘泥于严格的形式,常对原文进行删减,并加以变通,因而罗什在翻译标准上可谓是倾向于意译的。罗什留下的译论文字极少,但有一段比喻却是极妙的,他在讲印度文章改为汉语后失去美感时,比作嚼饭与人,非但没味,而且令人恶心。罗什虽然以这样的比喻来表达看似“不可译”的悲观论调,但实际上他的翻译比较成功地做到了“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宋高僧传》)。  不是所有的佛经翻译者都偏执于或“文”或“质”的,如东晋时期的慧远便在对道安和罗什的翻译主张进行了比较之后

5、,提出了“厥中”的见解。他用“文过其意”和“理胜其辞”分别来批判过于偏激的“文”派或“质”派的缺失。他提出直译意译两种方法应该互相参考,掌握一定的尺寸,各有所归,各有所用,这里其实便是辩证法的体现。后来的僧佑也持这种中立的看法,对“过文”及“过质”的缺失进行了批判。这类调和论调的出现,事实上代表了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告一段落。  唐高僧玄奘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推上了最高峰,他19年的译经生涯中共译佛经75部共1335卷,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玄奘精通梵汉两文,深晓佛理,因而他的译文质量极高,翻译技巧运用成熟。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玄奘无法被确切地划分为“文”派或“质”派,因他

6、的翻译“较之罗什的只存大意可说是直译,但比较义净那样的佶屈聱牙倒又近乎意译”(吕??《慈恩宗》)。梁启超评价道:“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正说明玄奘的翻译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想,他的翻译事业的成就正是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成功体现。此外,玄奘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即在五种情况下应使用音译来避免曲解,也可视作他对译论的重大贡献。  不难看出,我国古代自有史料记载开始,翻译的研究就深植于传统文化及哲学土壤之中。《法句经序》中维祗难等人就用老子与孔子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道安在批判失实的意译时也引《庄子》典故来作比喻,还将古代儒学经典与佛教经典进行

7、比较,反映出道安深邃的儒学造诣。最终以“过文过质皆为不妥”而结束文质之争的慧远更是因“博综六经”、“尤善老庄”的儒学积淀才得以拥有如此辩证的翻译思想,儒家思想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我国古代的第二个翻译高潮形成于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欧洲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与有求新图变意向的中国学者一起推动了这次高潮的到来。这次翻译高潮除了宗教著作外,还翻译引进了具有特定学术价值的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