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ID:14825484

大小:48.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30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_第1页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_第2页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_第3页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_第4页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金题点睛】  1.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此题考查甲骨文和楷体的特点。汉字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脉络,排除A项。楷体汉字工整规范排除B项。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是现代汉字的初型,排除C项。  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

2、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此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历史背景知识。解题的关键在由“周孔”到“孔孟”,孟子取代周公,地位提升。程朱理学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孟子地位大幅度上升。  3.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

3、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

4、)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5、:维系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重点突破】  一、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礼”带有否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

6、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②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农工商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③政治上:各诸侯国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竞相进行变法改

7、革,积极招纳贤才。  ④阶级关系:“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们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提出自己的主张。  ⑤教育学术:私学兴起,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兴起。  2.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术流派的涌现及各学术流派之间的诘难辩驳。所谓“百家”,意为数多。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代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

8、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等。  4.性质:中国历史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