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ID:14895763

大小:141.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7-30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_第1页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_第2页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_第3页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_第4页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1-6-26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

2、二气来解释宇宙。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

3、和人事分开处理。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二:孔子1生平:(前551—前

4、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官至“天司寇”,负责全国司法、刑狱及治安,幼时无常师,主要接受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曾开我国“私学”之风,后游历列国,推行其治国思想,游历之后,回到故地,著书讲学。2天命论:人之为人,不能没有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传统。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孔子的“天”关涉到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首先是宗

5、教性和道德性,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气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在孔子看来,天命论不是被动、宿命的。相反,有道君子以天降大任大命为自我的担当,以一身正气承担天下兴亡之责、文化神州的安危和人文传统的延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功夫中可以内在达到这一境界。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孔子首先承认天命,天命是很高,但是天命并非人不可及,人可以通过内在的天性和道德去接近。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

6、(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3“仁”。孔子重“仁”-25-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1-6-26,是对三代主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对周公心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孔子重周礼,推仁政。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必然带有“三代教育”中的周礼成分。“仁”学的主要内涵及其层次:A以“爱人”为“仁”,这种“爱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但孔子的“爱”是有差等的爱。B以“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推行仁政,在他的政治理想国中要求有一定的等级

7、秩序,礼文仪节,社会秩序需要礼仪规范。但是又有一定的攻进。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社会强制,使人不成其为真实的人。C“忠”与“恕”接近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孔子仁道是人文注意的价值理想,孔子的人文价值理想包括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得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