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

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

ID:14912921

大小:4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_第1页
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_第2页
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沁园春_长沙__优秀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的: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感受诗中营造的阔大意境。2.体悟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英雄气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2.领悟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925年正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在去广州参加会议的途中经过长沙,重游了昔日与同志们共同工作过的橘子洲

2、。他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联想到发展的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心中按捺已久的诗情终于喷薄而出,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不久这首诗便被发表在各大报纸上,在各界革命人士中引起巨大反响,说此诗是力挽狂澜之作。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不甘自己在文学领域落后于毛泽东,便要求手下的笔匠与主编以他的名义写出更为出色的作品来,结果可想而知,蒋的代笔们写出的作品虽然也十分出色,但依旧无法超越《沁园春长沙》。这个故事只是一段野史,但却以《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为依托,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言了怎样的志,又构造了怎样

3、的意境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鉴赏这篇佳作。首先让我们回顾有关词的文学常识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煌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

4、渔家傲、摸鱼儿……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4.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节奏、字音,从整体感受诗歌的艺术境界。2.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在此过程中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课文百舸(gě)    怅(chàng)寥廓(liáokuò)  峥嵘(zhēn

5、g róng)方遒(qiú)   浪遏(è)三、再读课文,鉴赏评价(一)、写壮景,书豪情1.研习“独立寒江”图分析这句诗的内容: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起到押韵的作用。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为全诗设立了一个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环境——独当时军阀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是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一起突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2.研习“独立寒江”图“看”字统领的七句,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的秋色的?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

6、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分析各句中的意象及其意义。(山、林、江、舸、鹰、鱼)放眼望去,远处的重重高山,经秋霜之后都被染成了红色,如火如荼。眼前的江水,清澈而透明,碧绿如翡翠,晶莹如水晶,在这样平静的碧水之上,千帆竞发,百船竞渡,动静结合。万里无云的天空中,一只雄鹰在搏击、翱翔。透明清浅的江里,鱼群自由的游动,追逐嬉戏。山上、江面、天空、水底,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又动静结合,可谓鬼斧神工。自古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每逢到了秋天,男子看到满眼的萧瑟凋零的破败景

7、象,禁不住会有一种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因此才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佳句。而诗人笔下的秋天却是大红大绿,万物都生机勃勃得景象。这样别具一格的秋景,暗示着诗人对受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追求,使诗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真实含义明确:“怅”愿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心绪。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烂,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的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心有所思,思有所困,不禁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自然界的盛衰枯荣,又有谁来

8、主宰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一句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毛泽东的伟大志向。4.讨论“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作用。这两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其中的“携”、“忆”两字同上阙的“独”字形成呼应和对比。上阙诗人写的是旧地重游所见之景与触景所发之情。下阙中诗人回忆到曾经与同学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