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

ID:14958865

大小:3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1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_第1页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_第2页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_第3页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_第4页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激活力协同竞风流——“2011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中国教育报》2012-11-14这是一个全新的计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高校将同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这是一个改革的计划。“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由此改变,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得到释放。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升创新能力,有望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质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

2、计划)的出台,意味着人才“第一资源”全面对接科技“第一生产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11计划”是一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而只有“2011中心”这个名词,最终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奋力争先的协同创新中心。  重大战略——集中体现国家意志  “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成为经

3、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为了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

4、见》。  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看来,实施“2011计划”,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实施“2011计划”,是推进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  解读这一计划,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人才,这“三创”,成为重要考量尺度。  先看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2011计划”的重要目标。“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

5、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业,在开展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之后,还要把知识条理化、规范化,丰富原有学科或创建形成新的学科,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来评价科学研究。“2011计划”项目的设计、申报、认定和绩效评估,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个导向。  再看创新成果。  论文、专利、著作,在过去常常被视为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并以此来评价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现在则要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标上来,解决真正有

6、价值、有意义的重大问题。  对于高校,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培养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大行动——科技体制深化改革  大学的技术发明只有经过企业运作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完

7、成创新过程。  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目前还不能独立承担使命,必须集合大学、研究所的力量,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2011计划”就是要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这一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项目,而是涉及多方面、系统性的综合改革。  协同创新,协同是抓手。开展协同创新,要着力解决目前客观存在的封闭、重复、低效等问题。  在实践中,各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起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