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

ID:14983563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1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_第1页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_第2页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_第3页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_第4页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投稿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的“尴尬”[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尴尬;应对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教育部、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文件精神以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落实。心理健康课程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全国各地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活动课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可以说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上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流程和模式:暖心活动——自主探索(体验)——讨论分享-——反馈总结——课外拓展,这个课程流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体验性,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

2、升。但是,很多老师表示在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精心备课、用心实施而课程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流于形式,总感觉活动浮于表面,很难得进入学生内心,使得心理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及课堂中学生过分活跃,课程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出现一发不可收拾或者课堂纪律失控等局面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遭遇“瓶颈期”,那么该如何寻求突破呢?笔者结合在下校听课过程中相关案例从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瓶颈期”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的策略来谈谈如何寻求“瓶颈”的突破口。一、聚焦“尴尬”问题,解析案例(一)、教学主题概念把握不准确,混淆概念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题主要

3、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调节以及社会适应等几个领域,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安排结合学生需求选择相应的主题,一节课的主题往往会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例如“气质”与“性格”、“鼓励”与“赞美”等,有的授课教师本人对主题的核心概念理解会有所偏差,结果在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看法时,就会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把握不准引导的方向,在回应学生时也难以做到恰到好处。比如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位授课老师在讲授《在挫折中成长》这一节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学生说得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说“出门踩了一堆狗屎”,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只说了一句“那你可真够倒霉的”,可是,这算是“

4、挫折”吗?显然老师也没有真正理解“挫折”的概念和内涵。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情绪。教师只有自己将“挫折”这个核心概念理解清楚,才能结合学生所列举的情境进行分析判断。因此教学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基础。还有一位老师在初一年级讲授《缺憾也是一种美》这节课的时候,由于缺乏对“缺憾”的深入理解和辨析,导致课堂其中一个讨论环节出现了导向性的偏差和错误,老师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环节:讨论一下缺憾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回答让听课的老师们不禁质问:心理健康课还有没有底线,还有没有价

5、值导向?是什么让听课老师们有这样的质疑呢?原来学生们没有正确理解“缺憾”的正确含义,混淆了“缺憾”和“缺点”这两个概念,所以在讨论时不乏这样的:虽然我字迹潦草,但是我写的速度很快啊;虽然我不讲卫生,但是我很与众不同啊等等。而老师也没有及时更正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在课后我和授课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老师本人也没有理解“缺憾”的含义,更没有辨析“缺憾”和“缺点”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课堂价值观偏差。“缺憾”指的是不够完美,令人遗憾的,更多的指的是先天不足或者很难得后天改变的。而“缺点”指的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扬长避

6、短,而不是为学生的不良习惯提供接口。心理健康课应该是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积极品质和正能量为宗旨的,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偏离主流价值观时,老师要及时引导,把握课堂的导向,掌控好船的舵。(二)、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整个课程总的指挥棒,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辅导任务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设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目标设置贪多求全,想要面面俱到。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节心理健康课要达成的目标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重点突破必须达成的某一两个目标,而现实中很

7、多心理老师贪多求全,想要面面俱到,比如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上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课《分享带来快乐》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是集中放在让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可是老师却把目标设定为三个:一是了解分享的意义,二是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三是学会如何去分享。显然,在这一课中,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而老师对本节课目标的设定却承载了太多,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最后就成了走流程。2、目标设置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一些老师的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标明确、清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