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

ID:15136154

大小:36.5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1

上传者:U-3868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_第1页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_第2页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_第3页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_第4页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GABA、GLU和β-EP表达的影响作者:王道刚,张钰琴,张光荣,凌江红【摘要】目的探讨冰片对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区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β-内啡肽(β-EP)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组、乙醇对照组、冰片(低、中、高3个剂量)组各10只。低、中、高剂量3个剂量冰片组预先给予冰片乙醇溶液灌胃,乙醇对照组给予等量的乙醇溶液。用药3d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冰片预处理对麻醉大鼠海马内GABA,GLU和β-EP的表达的影响。结果GABA、GLU及β-EP在各组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区均有表达。模型组、乙醇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B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低、中、高剂量冰片组GABA表达量均较空白组及模型组显著减低(P<0.01或P<0.05)。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GLU表达均无显著差别(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β-EP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减低(P<0.05),中、高剂量冰片组β-EP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剂量组较乙醇对照组亦有明显的增加(P<0.05)。结论降低麻醉大鼠海马GABA的表达和增加β-EP的表达可能是冰片“开窍”作用机制之一。【关键词】冰片;昏迷;催醒;神经递质11  芳香开窍药冰片功能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近年冰片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通过血脑屏障和脑保护方面[1~3],其影响神经递质的研究尚较缺乏。本实验拟通过观察冰片溶液对麻醉大鼠海马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β-内啡肽(β-E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冰片开窍醒神的作用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SD大鼠,清洁级,雌性,体质量(200±20)g/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桂2003-0003。  1.2用品机制冰片(购于湖南株州松本林化有限公司),冰片溶液先由冰片与95%乙醇配制而成,分别为5,20,40g/100ml三种质量体积分数的溶液,4℃密封保存,使用时取0.1ml/200g大鼠体质量,稀释至3ml混悬液,等同于乙醇浓度为3.2%;GABA多克隆抗体、GLU多克隆抗体、即用型SABC试剂盒、DAB显色剂(武汉博士德);多聚甲醛、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级别均为分析纯)。  1.3动物分组、造模与取材取大鼠55只,随机分成空白组5只,模型组、乙醇对照组、冰片组(低、中、高3个剂量组)各10只。低、中、高剂量冰片组分别给予冰片乙醇溶液3ml灌胃311 d,乙醇对照组给予同浓度(3.2%)同剂量(3ml)的乙醇溶液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不予灌胃药物。第3天给药后,除空白组外,所有大鼠应用水合氯醛(350mg/kg)麻醉,待翻正反射恢复(大鼠连续3次仰卧后恢复站立为翻正反射恢复)后再次应用1/2原剂量的水合氯醛麻醉,10min后,剪开胸腹腔,暴露心脏,将20号注射针头(切成平头磨钝)从左心室插入主动脉,用止血钳固定,剪开右心耳,快速灌注生理盐水300~500ml冲洗,至大鼠肝脏发白,流出液基本无色为止。随后灌注4%多聚甲醛先快速灌注100ml再缓慢灌注400ml,至头颈与四肢均已发硬。静置30min后断头取脑,置于4%多聚甲醛中,放入4℃冰箱固定3~4h,依次经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步骤制作成蜡块。空白组大鼠应用水合氯醛(175mg/kg)麻醉后,用以上方法取材、固定、包埋后备用。  1.4GABA、GLU及β-EP检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依据博士德试剂使用说明书操作。其中一抗操作浓度为1∶100,以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5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采用Lecia显微镜高清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所有切片分析在同一强度,同一放大倍数(40×10)下进行。利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阳性信号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OpticalDensity,IOD),将每张切片选取3个视野,取平均值来计算免疫组化阳性信号的IOD的平均值。所得数据以±s表示,11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方差齐采用LSD方法,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GABA、GLU和β-EP表达的细胞定位  大鼠脑组织内GABA、GLU、β-EP免疫阳性物质在脑内分布广泛。GABA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胞膜胞浆均着色,如图1~3所示,高剂量冰片组较模型组和空白组阳性表达减少;GLU于胞浆内着色,如图4~5所示,低剂量冰片组与空白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β-EP于胞浆胞核均有着色,着色较浅,呈黄色或棕黄色,如图图6~8所示,高剂量冰片组较模型组阳性表达增多。  2.2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GABA、GLU和β-EP表达的比较模型组、乙醇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B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低、中、高剂量冰片组GABA表达量均较空白组及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或P<0.05)。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GLU表达均无显著差别(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β-EP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冰片组β-EP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高剂量组较乙醇对照组亦有明显的增加(P<0.05)。结果见表1。11   3讨论  意识是脑干、间脑和大脑皮质之间结构上相互密切联系和功能上相互影响的结果。通常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从而保持意识存在的主要结构,其功能障碍或结构受损是意识障碍的主要机制。脑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以及多种内啡肽都在昏迷与觉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大鼠大脑海马区是全麻药物的作用部位之一,GABA、GLU以及β-EP等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在此都有较为丰富的分布,这些物质是海马多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在全麻药作用下,大脑功能发生改变的同时必然伴有神经递质功能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神经递质及受体发挥其中枢抑制作用[5,6],本实验应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建立意识障碍的非损伤模型,更利于研究冰片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海马齿状回皮层构筑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经元细胞有规则的排列,紧密排列的细胞使海马界限非常明确,成显著的带状,更易于实验观察。表1GABA、GLU、β-EP在海马齿状回区的表达图1空白组大鼠海图2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GABA免疫马齿状回内GABA免疫反应阳性表达(40×10)反应阳性表达(40×10)图3高剂量冰片组大鼠海图4空白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GABA免疫马齿状回内GLU免疫反反应阳性表达(40×10)应阳性表达(40×10)图5低剂量冰片组大鼠海图6空白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GLU免疫11 马齿状回内β-EP免疫反应阳性表达(40×10)反应阳性表达(40×10)  GABA是由GLU经过谷氨酸脱羧酶作用脱羧而生成,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神经保护、兴奋抑制和抗癫痫的作用,在脑内分布广泛,在神经元细胞浆内浓度很高[7]。GABA可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耦联的离子通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开启,最终使神经元处于“稳态”而平衡缺氧损伤造成的神经元异常兴奋。GABA与GABA受体结合后,细胞膜的氯电导增强,开启氯离子通道,就引起氯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产生超极化电位,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抑制神经元放电,对抗去极化刺激的兴奋反应,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8]。张惠等[6]检测到麻醉时人脑海马等多个脑区内GABA水平明显升高,在本实验中,冰片降低了麻醉大鼠海马内GABA的表达,提示冰片可能通过降低脑内GABA发挥其开窍作用。图7模型组大鼠海图8高剂量冰片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β-EP免疫马齿状回内β-EP免疫反应阳性表达(40×10)反应阳性表达(40×11 10)  GLU作为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脑内的含量比GABA更丰富[4],海马神经元以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谷氨酸能激活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的NMDA受体,与之相结合,致使钙通道开放,突触膜内钙浓度升高,继而促发一系列生化反应而发挥作用[9]。理论上,会随着促醒药物的作用而有所增加,表现出与GABA相反的变化趋势。适量的GABA与GABA受体结合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激活,进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增高,而GABA含量下降时,对HPA轴活动的抑制作用减弱,HPA轴活动增强,致使GLU等兴奋性氨基酸持续增高[10]。但本实验中,冰片对GLU的表达量的影响并不大,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吴东辉等[11]研究表明,急性应激(即应激第1天)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无明显影响,而GABA含量明显下降;并且应激第3天后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随着应激天数的增加而维持于较高水平。这也提示我们,GLU的变化可能较迟缓,致使我们实验结束时并未检测到GLU的升高。  β-EP为内源性阿片肽之一,来源于丘脑弓状核前阿黑皮素原系统,经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血液中,应激是促进β-EP分泌及释放的重要因素。它同时是一种强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可明显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电生理活性,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发生时,血浆β-EP明显升高,加重造成脑内其他神经递质代谢障碍,使细胞膜Na+-K+-ATP酶失活,导致神经元的代谢及电生理活动的抑制作用加强,从而加重意识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12~14]。本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β-EP的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减少,乙醇对照组和低剂量冰片组β-EP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别,而中、高剂量冰片组β-EP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高剂量冰片组与乙醇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的增加,提示β-EP表达量的增加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应是冰片本身的作用。笔者认为,本研究数据表明中、高剂量冰片组β11 -EP表达量的增加,并不代表会加重意识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可能的原因如下:本实验中动物模型是非损伤性模型,与脑梗塞及脑出血有明显的不同,并未引起大脑细胞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β-EP属于内源性阿片肽,是机体抗痛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脑内和脊髓内均有镇痛作用,且脑内含量远大于脊髓,当机体有伤痛刺激时,内源性阿片肽被释放出来以对抗疼痛[4],动物麻醉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在处死过程中或受到其他刺激时,β-EP并未出现升高,甚至随着麻醉的加深出现了降低,冰片的促醒,尤其中、高剂量作用同时增加了大鼠对疼痛等多种刺激的应激反应,β-EP也随之增加。另外,先前研究集中在检测血浆β-EP含量,在脑内β-EP释放入血,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本实验中检测到的β-EP变化趋势,是否是因为冰片抑制了它的释放,致使其在脑内的表达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降低海马内GABA的表达和增加β-EP的表达可能是冰片“开窍”作用机制之一。【参考文献】 [1]陈艳明,王宁生.冰片对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细胞吞饮囊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32.  [2]CaiZ,HouS,LiY,etal.Effectofborneolonthedistributionofgastrodintothebraininmiceviaoral11 administration[J].JournalofDrugTargeting,2008,16(2):178.  [3]何晓静,秦献辉,刘玉兰.冰片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794.  [4]韩济生.神经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55.  [5]RudolphU,M?hlerH.GABA-basedtherapeuticapproaches:GABAAreceptorsubtypefunctions[J].CurrOpinPharmacol,2006,6(1):18.  [6]张惠,徐礼鲜,计根林,等.异丙酚麻醉时人脑内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变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2):1.  [7]GutierezR,HeinemannU.Co-existenceofGABAandGluinthehippocampalgranulecells:implicationsforepilepsyp[J].CurrTopMedChem,2006,6(10):975.  [8]赵彤,王福庄,黄燕华,等.GABA对大鼠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19(1):16.11   [9]WuJ,HuangKP,HuangFL.ParticipationofNMDA-mediatedphosphorylationandoxidationofneurograninintheregulationofCa2+-andCa2+/calmodulin-dependentneuronalsignalinginthehippocampus[J].JournalofNeurochemistry,2003,86(6):1524.  [10]MagarinosAM,DeslandesA,McEwenBS.EffectsofantidepressantsandbenzodiatepinetreatmentsonthedendriticstructureofCA3pyramidalneuronsafterchronicstress[J].EurJPharmacol,1999,371:113.  [11]吴东辉,杨权,许崇涛.应激对大鼠海马谷氨酸、天冬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2):98.  [12]关雪莲,李克田,侯丽淳,等.脑出血患者血浆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和亮氨酸脑啡肽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5):585.  [13]侯丽淳,关雪莲,韩凤,等.纳络酮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β-内啡肽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1):1077.11   [14]庄伟端,吴育彬,欧利民,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昏迷时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0):881.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