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ID:15184407

大小:33.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_第1页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_第2页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_第3页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_第4页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作者:喻闽凤刘英余红英占科【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对272例脑瘫患儿采用针刺(头、体针结合)、艾灸、穴位注射、中药洗浴、推拿按摩及中药口服等综合治法。结果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特别对年龄较小、肌张力低下型的患儿疗效显著。结论脑瘫贵在早期诊断,早期综合干预,中医针灸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手段针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疗效明显。【关键词】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针刺手法;针灸治疗学;穴位注射;推拿手法;中药外用法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引起致儿童肢体残疾的

2、最重要疾病。国内脑瘫患病率为1.8%~4%[1]。近年来,脑瘫患儿逐年增多,国内外康复专家们公认,脑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笔者近5年来采取中医综合干预手段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现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305~200891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272例,其中男189例,女83例;<6个月2例,6~10个月56例,11个月至4岁125例,5~6岁78例,7~10岁11例;城市90例,农村182例;272例患儿中,从未接受治疗90例,约占1/3,其余182例

3、均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康复训练或家庭按摩,均未接受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  1.2病例纳入标准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的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3病例排除标准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4临床分型(1)痉挛型164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5例,早产儿36例,新生儿

4、窒息4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1例,核黄疸2例,不明原因21例。瘫痪部位:四肢瘫72例,截瘫16例,偏瘫27例,三肢瘫9例,双瘫12例,双重性偏瘫28例;(2)肌张力低下型21例;(3)共济失调型17例;(4)混合型10例,其中6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低下,4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增高;(5)分类不明型60例。9  1.5伴随症状伴癫痫者39例,伴视力障碍、双眼白内障11例,伴智力低下者132例,伴流涎者142例,伴双眼斜视者78例,伴语言障碍者121例,伴耳聋者6例,伴小头畸型者2例,伴营养不良者13例,3例

5、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白内障、语言障碍、眼球震颤、智力障碍或流涎等。  1.6头颅CT表现表现为脑萎缩,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灰质皮质异位,海马萎缩,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发育不全等。(1)痉挛型主要表现大脑运动区异常,如额顶部的低吸收区,侧脑室扩大及侧脑室中央部异常等,脑室越扩大,痉挛性脑瘫表现越重;(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第三脑室扩大,基底核损伤;(3)共济失调型以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吸收区为主,并可见小脑萎缩;(4)肌张力低下型可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5)混合型脑瘫CT改变多种多样。个别患儿CT无异

6、常改变,而临床症状较重。  1.7治疗方法  1.7.1针刺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1)头针选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2)面部选穴: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3)上肢选穴: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4)下肢Ⅰ9选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5)下肢Ⅱ选穴: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内、外解溪)、太冲;(6)腰背部选穴: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针刺方法:统一采用

7、毫针(直径0.35mm),留针30min,20d为1个疗程。其中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6个月或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者,不留针。  1.7.2温针灸以上穴位针刺后,加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热敏灸艾条施以温和灸。临床辨证分寒、湿、瘀、虚4型,分别选用热敏灸艾条1,2,3,4号。  1.7.3穴位注射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注射的穴位:以大椎、曲池、足三里为主。双下肢剪刀状交叉选风市;双足尖点地选解溪、跟平穴;双大腿提腿无力,选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双上肢举起困

8、难,选臂臑;竖头不直选风池、天柱;腰软、坐立不直,选肾俞、腰阳关、承扶等。穴位注射用药: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公司)、脑活素(锦州奥鸿制药公司)、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等,每穴0.2~0.5mL,每日4~6穴。20d为1个疗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