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

ID:15210840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_第1页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_第2页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_第3页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_第4页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30例分析作者:岑炳奎,林翔鹏,蓝学群【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随访观察对比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100%,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转率为95%,DSA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X线、CT及MRI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结论介入治疗早期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2、;放射学,介入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骨科常见病,但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楚,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及评价仍存在很大争议[1]。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尤其在早期使用,疗效更为满意。我院采用介入治疗方法治疗早期ANFH,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现收集近6年来资料完整且取得随访结果的30例共40个股骨头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7  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8~63岁,平均43岁。单侧病变20例,双侧股骨头病变10例,6例为一侧

3、中晚期ANFH经MRI检查后,又发现了对侧的早期病变。病程2周~1年。主要临床症状为髋关节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进行性加重,下肢酸痛不适,髓关节活动障碍等。全部病髋行X线平片检查,并在1周内行CT和(或)MRI检查,均确诊为早期ANFH(Ficat分期标准,Ⅰ~Ⅱ期)。  1.2治疗方法局麻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F的Cobra导管超选择至患侧髂内动脉的闭孔动脉和股动脉的旋内、外侧动脉,均行DSA,以观察股骨头的供血情况。然后经导管分别缓慢注入低分子右旋糖酐40ml,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40ml,复方丹参

4、注射液20ml。注药后15min再行DSA,造影剂总量及速率于打药前一致,并与注药前相同时相DSA片对比,以观察和对照介入治疗后股骨头血循环的变化。介入治疗后,常规静脉点滴尿激酶最少5天。口服阿司匹林50mg2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连服6个月,卧床或患肢避免负重6~12个月,并进行适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CT或MRI。  2结果7  2.1治疗前后造影片表现治疗前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的股骨头供血分支变细25髋,部分截断15髋,股骨头染色浅淡31髋;治疗后发现上述动脉增粗、增多20髋,截断血管可有再通12髋,股骨头

5、染色增强20髋,提示股骨头供血得到改善,见图1,图2。  图1治疗前造影见旋股内侧动脉及头下支动脉分支稀少、变细,静脉回流不畅,股骨头染色浅。图2治疗后造影见旋股内侧动脉及头下支动脉分支增多,静脉回流畅通,股骨头染色区域增大。  2.2临床症状改善  2.2.1患髋疼痛变化疼痛消失15个,明显减轻13个,减轻12个,有效率为100%。  2.2.2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正常髋关节运动包括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环转的复合运动,各方向运动角度总和正常为260°~320°[2],髋关节功能改变可分为4度:Ⅰ度260°~190°;

6、Ⅱ度190°~160°;Ⅲ度160°~130°;Ⅳ度130°以下。治疗后复查:正常23个,Ⅰ级9个,Ⅱ级4个,Ⅲ级2个,无变化或加重2个。好转率为95%。  2.3影像学改变7经过1~36个月的随访观察,20例次X线检查显示4例股骨头完全恢复正常,其余股骨头不同程度好转,见低密度缩小,周围骨质密度增高。17例次CT检查显示股骨头的坏死区内有骨小梁生长,囊状透光区缩小,股骨头密度增高,11例次MRI检查显示股骨头的骨髓水肿区及坏死区不同程度缩小。所有诊断早期ANFH无一例病变发展或股骨头塌陷改变。见图3,图4。  3讨论  3.1A

7、NFH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ANFH病因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髋部手术等致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非创伤性ANFH病因复杂,主要有减压病、长期应用激素、酒精中毒等,此外,血红蛋白病、痛风、动脉硬化、盆腔放射治疗后、烧伤等,偶然也会造成股骨头坏死[3]。其发病机制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滋养动脉损伤、阻塞或变细,血供减少以及股骨头内压力增高,血管床受压、狭小或闭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反复的骨内缺血缺氧可直接引起细胞坏死,且可继发髓内高压,加重血液循环障碍,最终造成股骨头

8、坏死[4]。介入治疗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改善股骨头的微循环,使坏死股骨头尽早修复,防止塌陷,达到治疗目的。  3.2ANFH介入治疗机制ANFH介入治疗是近年7来开展的微创治疗ANFH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经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栓剂、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