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寒哮临证心得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

ID:1529180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_第1页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_第2页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_第3页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_第4页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寒哮临证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寒哮临证心得作者:赵西斌,袭雷鸣,潘月丽【关键词】小儿寒哮临证心得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症属中医的“哮证”、“喘证”范畴。临床跟师所见患儿寒哮颇多,亦有所心得,现总结如下。  1寒哮的临床特征  寒哮证的发生多为寒痰内伏于肺,复感风寒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塞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潘师认为寒哮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有受寒冷、过敏病史。二是以咳嗽,喘息,喉中痰鸣为主,可伴有流清涕、打喷嚏、喘、气短、喉痒,或痰少稀白、呈泡沫状,或发热、头痛、怕冷、手足凉。三

2、是舌淡,舌苔白。5因个体差异,病机复杂,哮喘的寒热性质可错综复杂,如寒郁化热,或外寒里热,或里寒外热,则出现相应的寒热互见、寒包火证、热裹寒证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特点:婴儿以鼻塞、喘憋、咳嗽为主;幼儿多先涕嚏后咳喘,学龄儿童多先干咳咽喉痒,后喘、胸闷,夜间发作较多。寒哮多见于西医的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个疾病的不同名称)、哮喘急性发作以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初起阶段。  2寒哮的病因病机  导致寒哮的病因和病机,潘师认为天气寒冷、形寒寒饮是外因;肺脾肾气阳不足是内因;发病机理则是外内合邪,两寒

3、相感,气逆而上行致咳喘。  2.1天气寒冷致咳、致喘  肺气通于天,天气寒冷,寒邪可以直接从气道吸入肺系伤阳气。现代研究表明,呼吸道黏膜受到冷空气刺激会发生痉挛、渗出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咳嗽、喘息。  2.2形寒寒饮致咳、致喘  形寒即衣被单薄,外寒则易从皮毛内入伤肺。寒饮即饮食生冷,寒气直接从胃偱经脉上行至肺而遏抑肺气,而致肺寒。此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  2.3寒哮发病在于阳虚体质5  寒哮患儿因其先天禀赋气阳不足,痰饮内伏于肺,若为外寒引动则发为哮喘。其发作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气外达皮毛,内行水

4、道,为贮痰之器,故其标在肺;脾为后天之本,寒饮不化是脾失健运,故其本在脾;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命门之火不足,则一身阳虚不能化水,故其根在肾。  2.4发病机理  外内合邪,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气逆而上行,则发为寒哮。正如《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所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喘”。  3寒哮的治疗  潘师治疗寒哮常以散寒、温肺、平喘为法,常将生姜、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配合使用,并随证灵活加减。兼有

5、外寒,表实者加麻黄,表虚者加桂枝,喘加杏仁;水饮不化因于脾者加茯苓、因于肾者加泽泻;水饮郁而化热,有咽喉症状者加射干、牛蒡子、青果,日久伤阴者,加麦冬;肺经有热,有表证者加用石膏,无表证者加黄芩;有风温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桑叶、菊花,湿温加石菖蒲、白豆蔻、薏苡仁等。常选用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竹叶石膏汤、苓桂术甘汤等方。病情复杂或严重者,还配用穴位外敷、雾化吸入、静脉滴注等疗法。5  4寒哮的预防  潘师时时告诫家长及患儿要避免受凉,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尽量喝热汤,少食冷饮;

6、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过敏,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认为耐寒锻炼是预防寒哮的良好选择。耐寒锻炼的措施包括适当地接触冷水,比如冷水洗脸、擦浴等;尽可能地少穿衣服,衣服厚薄以正常活动不出汗为宜。同时,要根据年龄增加运动,婴儿以经常接触户外新鲜空气为主,幼儿可散步,学龄儿童可晨跑、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耐受为度,且持之以恒。  5验案举隅  患儿,女,6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2天前因受凉引起发热、打喷嚏、流清涕,咽痛不适,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样痰,夜间咳甚,伴喘息,喉中痰鸣,夜寐不安,纳可,二便调。查

7、体:咽充血,扁桃体Ⅰ°5,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有散在痰鸣音及哮鸣音,舌红白腻,脉浮。诊为哮喘,证属风寒袭肺,水饮内郁化热。治以宣肺化痰止咳方选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9g,炙麻黄6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3g,紫菀9g,款冬花9g,黄芩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1剂后咳嗽、喘息明显减轻,3剂后症状基本消除。方中麻黄散寒解表宣肺;针对有郁热射干祛痰利咽散结;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细辛温肺化饮,起肾之阳气,兼助麻黄解表;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半夏燥湿化痰,止咳降逆;紫菀、款冬花

8、化痰止咳,润肺下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使肺气平,并加强射干祛痰散结的作用;五味子敛肺滋肾,配干姜温不伤肺阴,配细辛散中亦敛肺,合甘草酸甘而护肺阴;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诸药相配,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诸症自平,诚如《金匮要略方论序》所言:“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