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

ID:15336789

大小:28.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_第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与补锌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补充锌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七味白术散,均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77.5%。结论七味白术散与补锌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七味白术散;锌;小儿慢性腹泻腹泻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消化道疾病〔1〕。按病程分为急性腹泻(≤2周)、迁延性腹泻(≤

2、2月)、慢性腹泻(>2月)。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病因复杂,临床上常见而难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样或蛋花样大便,夹黏液、泡沫,或不消化食物,并伴有营养不良、腹胀、腹痛、精神不振、烦躁等症,重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严重营养不良。笔者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6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我院住院部及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月至3岁,平均(1.1±0.8)岁;病程2~5月,平均2.5月。全部

3、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实验室检查电解质紊乱36例,大便常规见脓细胞(+)~(++)11例,脂肪球21例。对照组40例中23例,女17例;年龄3月至3岁,平均(1.1±0.8)岁;病程2~5月,平均2.5岁。实验室检查电解质紊乱35例,大便常规见脓细胞(+)~(++)10例,脂肪球1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诊断标准制定。有大便性状改变或大便量增加,每日均4次以上,病程>2月。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6  采用

4、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调整饮食,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抗炎,给予黏膜保护剂与微生态制剂及补充锌剂(赖氨葡锌1/2~1包/次,口服,2次/d)等治疗。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太子参7g、茯苓10g、白术10g、藿香叶6g、木香6g、甘草3g、葛根10g。随症加减: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者加干姜3g、肉桂6g,大便伴黏液、腹痛者加黄芩6g、黄连3g,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者加焦三仙6g、陈皮6g。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200mL,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肥厚腻味及辛辣刺激食物。  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2.3统计

5、学处理  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3结果  3.1疗效标准6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的标准拟定。治愈: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饮食正常。好转:大便成形,次数减少,但较正常次数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两组总疗效比较例(%)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  3.2.2两组治愈时

6、间比较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见表2。表2两组治愈时间比较(±s,d)  4讨论  小儿慢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泄泻”6[3]。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所消化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充养之,故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纳运失司,一则津液不化而凝聚成湿,二则饮食不化而气血乏源。湿阻中焦,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则胃气

7、上逆而为呕吐,湿浊下趋而为泄泻,气血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皆为脾虚夹湿之象。因此,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本方以益气补脾之品配伍渗湿止泻药物,虚实并治,且用药甘淡平和,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久服无不良反应。方中太子参擅补小儿气血,性质温和;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葛根专于治脾,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阳,止泄泻;藿香和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理气和胃。诸药配伍,补中焦之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