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ID:15477848

大小:3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3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_第1页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_第2页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_第3页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_第4页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1)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含有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它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联苯胺蓝自我脱氢氧化,显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再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与联苯胺蓝结合,可形成稳定的蓝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浆内酶所在的部位。[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幼淋巴细胞POX染色均呈阴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POX染色呈局灶分布的阳性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颗粒增

2、多的早幼粒细胞POX染色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POX染色多呈细小颗粒弱阳性反应。(2)过碘酸-雪夫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 过碘酸-雪夫(Pexiodicacid-schiff,PAS)染色又称糖原染色。胞浆内存在的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黏多糖、黏蛋白、糖蛋白、糖酯等)中的乙二醇基(CHOH-CHOH)经过碘酸(Periodic9acid)氧化,转变为二醛基(CHO-CHO),与雪夫(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而沉积于胞浆中糖原类物质所存在的部位。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PAS

3、)阳性反应。[临床意义]1)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红白血病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呈阳性反应,阳性率高,反应强;成熟红细胞有时亦可为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细胞PAS染色多为红色颗粒或块状阳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粒细胞呈阴性或胞质呈弥漫淡色阳性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异常早幼粒细胞的PAS染色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PAS染色阳性反应呈弥漫分布的红色细颗粒,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2)各类贫血的鉴别 MDS、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4、血(曾称地中海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为阴性反应,有时可出现阳性反应;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的幼红细胞PAS染色为阴性。93)其他细胞类型的鉴别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PAS染色为弱阳性,空泡中心阴性。非霍奇金淋巴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R-S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骨髓内转移的腺癌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偶氮耦联法,Kaplow)[原理] 中性粒细胞内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ealkalinephosphatese

5、,NAP)在pH9.2-9.8时,能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出磷酸与萘酚,再以重氮盐与萘酚耦联成不溶性有色沉淀于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临床意义]1)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AP阳性率及积分值均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P积分值明显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继发感染时)NAP积分值显著降低,甚至为“0”,类白血病反应NAP积分值明显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检测项目;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NAP积分值显著增高,常在200分/100NC以上,也有利于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2)其他血液病9各类贫血再障时NAP积分值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6、蛋白尿症(PNH)和MDS时NAP积分值一般减低。因此NAP检测有助于与PNH、MDS等疾病的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积分值显著增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NAP积分正常或降低,这是两者的鉴别方法之一。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NAP积分值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积分值明显减低,而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时NAP积分值往往增高,有助于两者鉴别。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病毒感染或寄生虫、立克次体感染时NAP积分值一般正常或降低。该检测对鉴别细菌感染与其他感染有一定价值。(4)氯乙酸AS-D萘

7、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 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NAS-D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NAS-DCE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因此又称为“粒细胞酯酶”、“特异性酯酶”。[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NAS-

8、DCE染色多呈(+)-(++),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呈(++)-(+++);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细胞多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幼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5)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 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包括醋酸AS-D萘酚酯酶(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