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ID:15506862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_第1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_第2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安排:一课时

2、一、导入朱德庸——“大人常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就不仅是大人的悲哀,更是小孩的悲哀了。二、整体把握1、有没有同学能用课文中的原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2、齐读第一段。课文的第一段已经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仅如此,在第一段中还有两个词明确地表明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是哪两个?(热衷、断了)这两个词语不仅交代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还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开端与结局。概括起来是“喜爱葫芦”到“放弃葫芦”。我们看到,清兵卫与葫芦

3、之间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开端与结局中间,作者给故事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指什么事?小说的发展和高潮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围绕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这条主线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发展和高潮两个情节。(板书:开端:喜爱葫芦;发展: 发现葫芦;高潮: 失去葫芦;结局:放弃葫芦) 三、深层理解1、清兵卫为什么会失去葫芦呢?(直接原因是父亲,间接原因是教员。)因为父亲不支持,父亲喜不喜欢清兵卫玩葫芦?也就是说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对他的态度之间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一矛盾在课文什么地方就有了暗示?(第9段)这

4、个段落出现在什么情节中?出现在客人来访的一个故事情节中,大家看客人来访这个情节在不在我们之前概括的情节主线之中?这个情节不在这条主线上,飘出去,荡出去了。2、引入摇摆的概念这篇小说的情节运行,其实并非像飞流直下的瀑布,而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在情节运行的过程中不很通畅,经常被其他的情节所阻滞,像一条曲线,有受阻,有波澜,3这种让情节从主线上摆荡出去又回归主线直至故事结束的运行方式就叫做小说情节的“摇摆”。摇摆是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平时我们说的“波澜”是从读者的角度感受来谈的。 3、除了“客人来访”这一情节属于摇摆,小说当中还有没有

5、其他摇摆的情节?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再找同学为我们较为详细地讲一讲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听完了详细的故事情节之后,请同学们结合这条情节主线,找出小说中其他摇摆的情节。怎样引导学生回答出其他摇摆的情节????尤其是教员爱好这一处摇摆??学生回答明确:(一、客人来访;)二、教员爱好;三、葫芦下落;四、父亲嘀咕。4、品味摇摆之美(1)那么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品味这些摆荡出去的情节。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摇摆——客人来访。 ①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清兵卫、客人与父亲。(不用旁白,建议清兵卫的朗读者音质应明

6、显区别于另两位。) ②这一段描写传递出了什么信息?学生讨论明确:写父亲的不满意,展示了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写清兵卫与父亲以及客人对葫芦的品评标准不一样,展示了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父亲、客人眼光的矛盾。③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为下文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爆发做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做了铺垫。(2)下文的摇摆还有三组,请同学讨论后面三组摇摆的作用,提醒大家结合主线情节来思考这个问题。A、“教员爱好”作者这样写,使小说叙事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小说发展到这

7、个地方并没有就此而停顿,进一步思考教员的兴趣爱好对清兵卫造成的影响)矛盾激化,由于偏见,没收了葫芦,直接导致后面父亲毁坏葫芦。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B、“葫芦下落”从一毛钱卖到六百块。(作家为什么要交代葫芦的下落?)这个一毛钱买的葫芦价值竟然这么高,大家惊讶吗?合不合理呢?合理,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伏笔之一,清兵卫独具慧眼,他喜欢的葫芦跟父亲、客人的不一样,他知道什么样的葫芦好(用世俗的观点来说就是值钱);伏笔之二,清兵卫发现这个葫芦的表现以及买下这个葫芦之后的表现,都已经在暗示这个葫芦非比寻常了。照应前文,说

8、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表现清兵卫的天赋,作者在肯定清兵卫的爱好与天赋。谁更懂葫芦?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加大讽刺力度。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的不理解,他们不仅不理解,反而粗暴地毁掉了这种爱好,增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