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

ID:15519826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3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_第1页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_第2页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_第3页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5,证治探讨z12124449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尹亚东 刘书红(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河南舞阳462400)摘要:祖国医学对于心悸的病因病机认识,自古至今基本上都归于虚瘀痰饮,治疗亦宗此论治。笔者从家学渊源以及临床实践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应激理论认识,认为: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导致心气郁结,心气郁结逆乱扰动心神,心神不宁而致心悸,是可以言之成理的。从肝气郁结论治,应该是传统医学对心悸病因病机认识的丰富;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可以作为传统医学治疗心悸方法的补充。关键词:心悸;气机;肝气郁结;心气郁结;疏肝解郁;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中,心悸是指

2、因气血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1],又名惊悸。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和现代医学相印证,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各种早搏、房颤或房扑、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神经官能症而有心率不齐、自觉有心悸症状者,都可列入祖国医学心悸范畴。1.心悸的证治认识祖国医学对于心悸的认识源远流长。查阅《黄帝内经》,虽无明确的心悸或惊悸、怔忡病名,但多处论及心悸。《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指出脉率不规整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

3、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明确指出严重心律不齐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在《灵枢·口问篇》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则明确指出了“心动”的诱发因素以及影响。至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始有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的病名。所指出的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等。后世《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指出心悸“责之虚与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心悸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医林改错》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综上,虚瘀痰饮,是祖国医学对心悸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诊疗亦宗此立法。基于以上认识的

4、传承,直至现代,中医学于心悸的证治,基本上都以虚瘀痰饮立论。如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就把心悸辨证分型为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1]。现代医家,对于心悸的中医药治疗,虽做了诸多探索,但基本上不脱以上源流。笔者检索了现代中医药对于治疗心悸的研究,感觉基本上都是尊古法进而发挥。如何立人等[2]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心悸的病机复杂,病变多与心、脾、肾相关。付蓉等[3]以滋阴养血、益气活血、复脉定悸为法治疗心律失常,张文立[4]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温补心阳、益气活血法治疗,均取得比较满意疗效。张之澧等[5

5、]总结上海名老中医朱锡祺老经验认为,心悸主要是气血的病变,多为寒中挟实之证,所以应通补兼施,心肺同治。王红等[6]总结陕西中医杨颙老先生经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应注重温阳益气、活血化瘀。2.心悸的气郁论治如上所述,检视古代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资料,祖国医学鲜见有从气郁立论证治心悸者。笔者祖父尹清林老先生,是继尹凤袍、尹西加、尹建芝老先生之后家学中医第四代传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河南省立开封一中,学养深厚,承百数十年家学渊源,临证逾六十载,于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猎。因善于以气郁立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被患者誉为“气先生”。在临床实践中,以气

6、郁立论,证治心悸之有气郁表现者,疗效颇著。父亲尹钦台以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宗此法辨治此类病人,亦每获良效。虽然历代至今鲜有从气郁立论证治心悸者,但因为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经验医学的祖国医学,尤其如此。既然于临床施用中疗效卓著,就必然有其合理之处。所以临证之余,笔者常揣摩玩味,仔细推究气郁而致心悸的病机病理。《灵枢·口问》篇明确指出“悲哀愁忧则心动”,那么“悲哀愁忧”等情志因素可以导致“心动”是有令人信服的经典理论依据的。“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肝之与心,肝藏血,心主血。肝主

7、疏泄,主一身气机之调达。心主血脉,为一身脉之宗。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可以说,气血俱为二者所控。所以心与肝,在气血的运行调控上,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又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那么心虽为“君主之官”,亦有气机之“升降出入”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虽然历代提及心气,即引入虚实之辨,少提甚至不提心之气机,但心气的升降出入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肝既主疏泄,主一身气机之调达。那么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对心气升降出入的影响也是必然的,肝气郁结导致心气郁结是可能的。又“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素问·邪

8、客》),心气郁结逆乱,扰动心神也是可以理解的。心神不宁而发心悸,也就顺理成章。《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王安道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