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脾论治心悸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

ID:26493774

大小:18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7

上传者:U-10915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_第1页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_第2页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术探讨浅谈从脾论治心悸胡增刘彤(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心悸中医病机调脾养心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3)10-0013-02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有关心脾的关系早在《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且常伴胸经》就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而赤是谓血”,可见血成为心脾联系的重要媒介;而[1]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关于心悸《内经》最概括心与脾的生理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早有“心下鼓”、“心澹澹大动”等类似的记载,但提一是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心主血脉出“心悸”一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藏神,依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而脾之化生其中对它的发病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如:“太阳病,之气又需心血的濡养,心神的主宰;二是手少阴心小便不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可见痰饮在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悸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形成痰饮的原因正是由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两者于脾运化水液失职,痰饮上凌于心所致。笔者在临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必然决定着在病理上的影响,床观察中发现,脾病导致心悸的病例很常见,故从有《针灸甲乙经》“脾病则上母不宁”之说,倘若心“心与脾之关系”思路出发,浅谈从脾论治心悸。气、心阳不足,火不暖土,则脾失健运,使得水谷精1“心与脾的关系”是从脾论治心悸的理论基础微化生减少,气血生成不足,此为“母病及子”;而脾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而脾为后天之本,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无以养心,致心脾两虚,明:清利湿热法配合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肾病综合[2]沈庆法.肾脏病湿热证的研究(续).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15征的症状,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减少蛋白尿,保护肾[3]李小会,谢桂权.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功能。及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164结语[4]史伟.运用三焦辨证方法探讨广西地区难治性肾病综合综上所述,RNS湿热证的病理特征是湿热毒征的辨治.广西中医药,2006,29(2):47邪滞留、深蕴郁阻伤肾。其蛋白尿的形成机制为湿[5]肖敬.史伟教授从湿热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四热内蕴,酿毒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失封藏,川中医,2007,25(11):3精微下泻而成。故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法,[6]谢桂权,高颖,冯天保,等.清热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此为“澄源”法之一,亦是消除病因,阻断病机发湿热证45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9(10):85[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展,减少尿蛋白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渗湿易伤1997:198阴,清热滋阴易助湿,治疗难度大,病机越单纯,疗[8]向少伟.清热利湿活血方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湖北效越好。长期大量多次反复应用强的松类激素、免中医杂志,2009,30(6):17疫抑制剂或其他西药者,合并有医源性病变者难第一作者:孟立锋(1982-),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肾内科治。专业。5参考文献收稿日期:2013-06-15[1]陈延强,黄玉菌,肖敬.史伟辛开苦降法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882编辑:傅如海2013年总第45卷第10期13 学术探讨或脾虚不运,痰饮内生,循经脉上凌于心,或脾虚不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运,宗气不生,运血无力,瘀血阻滞,心脉不利,乃为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子病累母”,由上可知心与脾的关系无论在生理上焉。”倘若宗气不足,就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还是在病理上都极为密切,为从脾论治心悸提供了行瘀滞,所以《灵枢·刺节真邪》曰:“宗气不下,脉中理论依据。之血,凝而留止。”2脾病传心是心悸发生的重要机理3调脾养心是治疗心悸的根本中医学认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阴阳不足或中医治病,关键在于辨证。由上所述,我们不难失调,或感受外邪以及各种病理产物阻于局部,致知道,心悸的发生不外虚实两端,脾病导致的气血[2]使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均可发为心悸。单从心脾不足、痰饮和瘀血是心失所养、心脉不利而发心悸两脏来讲,脾病传心是心悸发生的重要机理,导致的重要病机,故在治疗上重在调脾养心兼以化痰祛脾病的原因如情志所伤,尤其是思志,《素问·阴阳瘀,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分为:(1)益气应象大论》云:“脾在志为思”,故思虑过度有损脾健脾、补血养心,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证,气,还有就是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症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并伴有神疲乏力,健忘正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素体脾胃虚弱亦眩晕,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可称为脾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方用归脾汤加减;(2)健脾化和水液,而脾病则强调的是脾之运化功能的失职,痰、宁心安神,适用于痰饮上凌于心之证,症见:心一旦脾之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慌心悸,乏力,胸闷不舒,夜寐不安,脘闷纳呆,痰足,血不养心可发心悸,或痰饮生成上凌于心,或瘀多,四肢困重,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方用温胆汤血阻滞,心脉不利亦可发心悸,可见由脾病导致的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3)健脾补气、活血通脉,气血不足、痰饮和瘀血是心悸形成的重要致病因适用于瘀血阻络之证,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素。胸痛时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方用心主血脉,输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心补阳还五汤加减。提供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即心血养心神,当然心4结语血养心神的前提是血充足,而血的生成依赖脾(胃)脾与心悸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上运化水谷精微以供给,《名医执掌》曰:“血者,水谷应以调脾为主,不能简单的治心,《内经》说:“治病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如果脾失去运化水必求于本”,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心悸的治疗,调脾谷精微的功能,则血的生成减少,固然心血减少,心养心是治疗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有脾胃血不能养心神,则可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然血与气的关系又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最亏虚的患者,只要能够以调治脾胃为本,针对病情随症加减,定能效如桴鼓,应手霍然。终形成气血不足,无血养心而发心悸。痰饮循经脉上凌于心可发心悸。而痰饮的生成与脾之联系体现在“脾为生痰之源”,正常情况下脾主运化水液,它能把人体所摄入的水液通过吸收和转化以达到滋养、濡润全身的作用,正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同时,脾又能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推动和调节作用,因为它可以把人体利用后的多余水液,转输给肺与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不能被正常的布散而停滞于体内,便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诸病源候论》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5参考文献[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6[2]汤晓龙.心悸理论源流初探.中医文献杂志,2002(4):13第一作者:胡增(198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病防治。收稿日期:2013-07-23编辑:傅如海 也”;张介宾说:“夫人多痰,皆由中虚使然。”瘀血的生成则和宗气的生成不足有关,而宗气能助心行血,它是有水谷精微和自然之清气组成的,可见宗气的充沛与脾有莫大的关系,《灵枢·邪2013年总第45卷第10期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