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ID:15617052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4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第1页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第2页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第3页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第4页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观《鉴史问廉》有感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2、复哀后人也。”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廉则兴,贪则衰。自古定理也。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6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

3、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包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清正官员的化身,一个青天文化的标

4、志。包拯曾在端州为官,当他调离时,百姓挣拥相送,当包拯在路途的船上发现有人送的一方端砚时,毫不犹豫的将砚台抛入江水中。自此有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人间美谈。“一清二白”的美谈也为后人经久传颂。说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立即发布《禁止馈送檄》的檄文,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6因科考舞弊案,张伯行遭噶礼陷害接受审理,当地的百姓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扬州百姓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不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

5、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最后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死后,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纵观历史朝代,但凡有明君,就有能臣廉吏相扶,政治就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但凡有昏君,就有贪腐恶吏相衬,搞得民不聊生,导致国破家亡。我们党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贪腐不治,亡党亡国,这是历史给我们总结的深刻教训。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身处在国家机关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甘于奉献,甘于

6、吃苦,甘于清贫,甘于寂寥,甘于屈辱、甘于平凡。否则,就不要当官。当官是一种责任,不是享受;当官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当官是苦差事,不是光宗耀祖。而在现实生活在,很多官员颠倒了黑白,舍本逐末,忘记了本职,丢掉了党性,强调了自己,忽略了百姓。二、正本清源,清廉文化薪火相传6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正心、齐家、修身、平天下是仁人志士追求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公平、公正和正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公问政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政者正也”,说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行得正。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人们通过诗作、史书、戏曲、文物等等表现形式,表达心中对公平正义清官的向往。《诗

7、经》中有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在现今河北省内,有一个诗经村,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西汉时期学者毛苌和毛亨来到这个村子,一直研究、传授《诗经》,使得秦朝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之后得以流传下来。自此,该村的人以诗书传家,虽然是以农为主,都是庄稼人,但是只要家里稍微有点条件,都供孩子上学,一直就是这样。他们村的人以继承祖辈悠久的诗书传统为己任,自发地组织起来学诗、写诗,使绵延了两千多年的诗香书香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