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

ID:15768345

大小:5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5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_第1页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_第2页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_第3页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_第4页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文章编号:100124918(2006)02201252128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3胡兴旺 李 红 吴睿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加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 要:延迟满足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突破。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研究领域目前有三种典型的实验研究方法,即自我延迟方法、外加延迟方法和礼物延迟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延迟满足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但这些研究方法似乎都忽略了延迟满足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价值评判。儿童之所以愿意忍耐长时等待,是因为他们做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这一选择过程在延迟满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延迟满足中的价值评判,尝试性地提出了对延迟满足研究方法的初步改进方案。关键词:延迟满足;自我延迟方法;外加延迟方法;礼物延迟方法1 引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追求长远目标时遇到诱惑,但为了完成目标后得到较大的回报,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抵制即时享乐,抗拒诱惑,继续追求目标。这是一种十分常见且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于个人的成长和适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

3、意义,现代心理学用“延迟满足”来描述这一现象。来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到4岁左右,延迟满足能力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1,由此可以预测他们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以及大学时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能力2。这些研究表明了在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性。  延迟满足这一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弗洛伊德,斯金纳在阐述其对自我控制的观点的小说《华尔登第二》中也曾描述过延迟满足的现象,但在社会心理学家米歇尔创立自我延迟满足方法之前,延迟满足只是作为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是来自于他们对自我控制的认识和观点。米歇尔自20世

4、纪5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有关“延迟满足”的研究,并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自我延迟满足”的基本实验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引发了其他研究者对此领域进一步的多样化研究和跨文化验证,自此之后,延迟满足才逐渐成为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结构。可以说,延迟满足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米歇尔等在研究方法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米歇尔所设计的自我延迟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大批研究随之而来,形成了延迟满足的最初繁荣景象。但后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并没有完全遵循米歇尔的自我延迟方法,而是根据他们自己对延迟满

5、足的理解和具体的研究目的设计实验任务,力图利用多种方法研究同样的心理活动。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延迟满足方法、外加延迟满足方法、礼物延迟满足方法。尽管这些研究方法都以延迟满足命名,但人们却常常难以整合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这大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延迟满足本质的认识。而在中国,延迟满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延迟满足的概念界定、结构分析、理论探讨、研究手段及其心理机制和相关个性特征等方面都还缺乏足够的本土化实践3。本文力图对现有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和任务设计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期更进一步地认识延迟满足的本质,为进一步的研究廓清

6、思路。2 几种延迟满足实验研究方法简介211 自我延迟方法(Self2imposedDelay,SID)  米歇尔认为,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自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在期间所展示的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自我强加的延迟满足4。根据这样一个定义,Mischel等人设计并使用了自我延迟满足实验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了延迟选择和延迟维持两个阶段。  自我延迟方法的一般程序是5:首先,实验者向被试出示两个数量不等或价值不等的奖励物,让被试在这两个奖励物之间做出偏好选择

7、(第一阶段,延迟选择),然后实验者告诉被试他现在有事需要离开房间一会儿,同时告诉被试,如果他能够等到实验者回来,那么他就可以得到数量较多或价3基金项目:本研究是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221)的部分工作.通讯作者:李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E2mail:lihong1@swu.edu.cn值较大的奖励物,当然,如果他中途不愿意等了,也可以按铃让实验者回来,但这样他就只能得到数量较少或价值较小的奖励物了。确信被试理解了获得奖励物和等待之间的关系后,实验者离开房间,通过单向玻璃记录被试的延迟时间和延迟等待策略(第二

8、阶段,延迟维持),实验者在15或20分钟后回来,或在儿童按铃后回来。  理论上说,在自我延迟情景中,儿童面对的是令人难过的两难选择:如果被试要想获得自己偏爱的奖励,就必须面对充满诱惑和干扰的艰难的等待任务;而无需等待就可得到的即时奖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