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ID:1626362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8

上传者:U-2494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1页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2页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3页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4页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初2012级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D)A.芳馨(xīng)睿智(ruì)绮丽(qí)怏怏不乐(yàng)B.寥落(liáo)沉湎(mián)丘壑(hè)咬文嚼字(jué)C.幽径(jìng)嗤笑(cī)追溯(sù)草长莺飞(cháng)D.迸射(bèng)恻隐(cè)花圃(pǔ)无与伦比(lún)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D)A.融汇贯通金榜提名再接再励山清水秀B.积思广益真知卓见以逸代劳闲情逸志C.幅员辽阔一泄千里明查秋毫应接不暇D.迫不急待流言蜚语维妙维肖仗义直言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B)A.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B.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必须的过程。C.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和敬业乐群的态度,都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D.追求梦想,与其下一百次决心,不如付诸一次行动。4.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C)A.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C.这美丽的城市将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座以钢琴艺术为优秀品牌的文化特区。D.在成长的岁月里,生活老人悄悄告诉我:“性格开朗”并非“豁达”的全部内涵。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现“爱的哲学”的两部散文集,文笔清新优美。B.《西游记》带有童话和神话双重色彩,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C.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记载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自宋代文学家、“三苏”之一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秋水》,完成9—13题。(10分,每小题2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A、百川灌河河:这里指大河。B、不见水端端:尽头。 C、野语有之曰野语:俗话。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认为……少7.对文中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A)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对于这种情形,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C、以为莫己若[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是(A)A、本文第一层写大江大河的壮阔,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B、本文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其雄壮;第二句“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极言其开阔。这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D、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第Ⅱ卷(共126分)三、(25分)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一)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的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二)如今我亲眼看到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真的危险了。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⑴填空:《春望》是朝大诗人的作品。⑵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颔联中的“溅”和“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时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1)唐朝杜甫(2)描写了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3)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物生情,寄情于物,流泪之人观落花,落花儿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儿也惊心,情景交融。这两个字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11.综合性学习(11分)科学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我们面对一些诱惑,对它,我们应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为此学校正在组织“科学技术与青少年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1)请你设计两个选题。(回避下面题目中出现的选题)(2分)选题一:选题二:(2)为了探讨电视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某同学根据搜集的数据,制作了以下图表,请用一句话来解说图表所说明的问题。(3分)解说:(3)中考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不少家长决定将家中的电脑锁起来,禁止孩子再用电脑。对此你有不同的看法,你会怎么对你的父母说呢?(3分)答案:主观题,意思对即可。五、(31分)(一)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2.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13.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论敌的论据是什么?14.“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1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16.“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2.“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只”字表示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①总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14.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15.“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16.“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二)(15分)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①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过去的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⑥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⑦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17、阅读全文,说说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分)18、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生命与气候是共同进化的?(3分)19、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⑥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 答案:17、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18、动物进化、植物进化、气候演变19、不能删去。因为“大约”表示推测、不确定;“尤其”表示强调。六、(60分)请以“又是一()”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请在括号中填量词,横线上填名词或动词)。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校名、人名,若出现请用“××”代替。③不得抄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