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ID:16463435

大小:41.68 MB

页数:297页

时间:2018-08-10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1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2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3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4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5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6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7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8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9页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明代部分)1推荐用书: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冯先铭《中国陶瓷》、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孙赢洲《古代陶瓷研究与鉴定》、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代陶瓷图典》、王国丙《古陶瓷鉴定口诀》、宁云龙编著的《明代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清代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图典、图册等及网上文章、图片。2目录洪武时期………………………………………………4—19页永乐时期………………………………………………20—48页宣德时期………………………………………………49—93页正统时期……………

2、…………………………………94—111页景泰时期………………………………………………112—120页天顺时期………………………………………………121—129页成化时期………………………………………………130—166页弘治时期………………………………………………167—181页正德时期………………………………………………182—204页嘉靖、隆庆……………………………………………205—236页万历时期………………………………………………237—265页天启、崇祯时期………………………………………266—297页3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

3、艺特征明代部分:一、洪武时期瓷器纹饰及工艺鉴别纹饰元代与明洪武之别器形纹饰元明分,蕉叶元独明空芯。卷草元繁明稀疏,莲瓣元分明联姻。元纹层多明却少,浪涛元粗明较均。元代卷草单线绘,明代卷草单双伸。元画牡丹厚又肥,明画牡丹瘦又均。元画扁菊一层瓣,明画扁菊两层分。葫芦叶子用百花,明代葫芦不像真。元代龙爪三四五,明代龙爪五见真。元用瓶件曲线美,胸大腹大五块拼。根部外闪体修长,明代不闪色料晕。明代也是五块对,曲线不明论假真。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4、。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有的有乳钉状突起。4(釉里红大盘火石红)(乳钉状突起、底足平切、内壁倾斜)52、洪武器底足示意⑴尖圈足⑵外斜削齐平窄足⑶平齐浅足⑷尖足⑸里墙底有槽足⑹外墙内敛里斜道足⑺涡形突乳钉足⑶外墙内敛里圆角足⑼里外斜削足(10)齐平足⑾尖圆底足一般的碗、盘类的圈足直径趋于变大,圈足的高度也逐渐变矮。由元代的小而高发展为洪武时期的大而矮。尤其是盘类,采用的是大底足露胎的手法,是为明初洪武朝时期独有的特征。除玉壶春瓶、执壶及碗(口径在20厘米左右)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类底部有红色护胎

5、釉,釉薄处泛黄,釉厚处呈失透的乳白色。细者有如丝发般的刷抹痕迹,估计是用刷子刷涂上去的一层与器物表面白釉不同的浆白釉。63、碗的圈足外壁绝没有装饰用的弦纹线,而永乐时期开始有一至两道弦纹做为装饰。(洪武)(永乐)74、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釉面出现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釉质较厚润,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的现象。仿品有的比真品深、釉面呈灰白色。有的比真品清淡、釉面偏白。(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85、莲花——洪武时期的莲花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花蕊有石榴形、圆形、或周围缀以联珠纹的圆形花

6、蕊。花瓣有麦粒形、变形麦粒形、变形莲瓣形。叶子变元代较为标准的葫芦形为不规整的螺丝形。较之元代的要瘦长、缩小些。花形图案化而具有宝相花的意味。(元青花缠枝莲纹)(明洪武缠枝莲纹)96、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数为五爪龙。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明洪武五爪龙)(元青花三爪龙)107、缠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纹。(明洪武扁菊纹)118、莲瓣纹多互借边线,极少出现分隔式莲瓣。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明洪武相连莲瓣纹)(元青花分离式莲瓣纹)129、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明洪武空心蕉叶

7、纹)(元青花实心蕉叶纹)1310、松针或为球形或为扇形,而元代是细长的马尾松针状。竹叶肥腴呈倒垂状,竹枝细长。树皮为曲线圈点状,而元代则是鱼鳞状。(明洪武松竹梅)(元青花松树)1411、缠枝、折枝牡丹花朵,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明洪武花卉留白边)(元青花小串球露白)1512、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明洪武两个一组回纹)(元青花同向连续回纹)1613、梅瓶的口部不同:洪武时期的梅瓶口部是直口型。而元青花的口部是倒梯型。(明洪武

8、直口型)(元青花梯型口部)17鉴定提示——元代和明代洪武青花大盘底足的区别特点底面圈足年代1、细密旋削痕1、内壁斜削,和底面相交大于90度元代2、一般无窖红2、足端斜切,外高内低,仅足墙内侧3、有不规则釉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