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

ID:16563851

大小:44.2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22

上传者:Mosquito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_第1页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_第2页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_第3页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_第4页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福建省福安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福安一中2015届高考模拟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文本类别号(甲或乙),并用2B铅笔将所选文本类别号对应的标号涂黑。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2)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3)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4)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6)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15 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注】楮币:古代纸币的别称。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船而去     刺:乘坐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C.惠之谷   惠:赠送D.徐至庭前  徐:缓慢3.下面全能表现吕徽之先生安贫乐道的一组是()①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②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③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④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⑤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⑥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A.①③⑤B.①②⑤C.①④⑥D.①②③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B.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C.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5.给下列句子断句或翻译。(6分)(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2分)(2)翻译。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寄校书七兄李冶(唐)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①,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②,莫忘几行书。【注】①芸(yún)阁(gé)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②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的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1)首联“蹉跎岁月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2)有人赞本诗颈联“盖五言之佳境也”,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4分)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孔明兵至祁山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率军守护。孔明用八门遁甲之法,装神于陇上。司马懿虽识破它,无奈四面被蜀军包围,只能引兵入城,三日不敢出城。孔明趁机令精兵割尽陇上的小麦。(《三国演义》)B.香菱和众人斗草时,不小心被泥水弄污了新裙子。因新裙子是与宝钗一同做的,坏了怕薛母不高兴,正烦恼不已。贾宝玉向她献殷勤,用袭人的一条新裙子给她换了一条。(《红楼梦》)C.初九晚上,克定请来了龙灯。克定让轿夫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竹筒花炮往玩龙灯的人身上射,玩龙灯的人赤身裸体,满身是伤,九节龙灯烧散了架,一帮观看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只有觉慧忿忿不平。(《家》)D.双桥镇农民暴动成功时,吴荪甫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但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致使资金兜转不灵。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他的去路。杜竹斋退出“益中”并站在伯韬一边,“益中”成了伯韬的囊中之物。(《子夜》)E.年轻的德·弗鲁瓦丰侯爵手头缺现金,只好将地产标价出售。银行家格拉桑一家说服他别把地产分小块出售,而是全部卖给葛朗台。在中间人的积极促成下,这桩买卖最终低15 价成交。手续办妥后,葛朗台非常爽快地结清款项。(《欧也妮·葛朗台》)(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①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②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①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②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明的转型。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着眼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都必须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让“绿色化”与“新四化”协同推进,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③“绿色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  ④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关键。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15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⑤当然,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也必须久久为功。在这一进程中,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躬身践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垂范,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既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也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⑥有人说,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崭新的绿色现代化。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必将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7日01版)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B.“绿色化”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主要是政府、企业的责任。C.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在实践中要倡导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的传统思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D.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只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干在实处的行动,就必定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10.根据文章第③段,解释“绿色化”这一概念。(2分)答:1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如何看待“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4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4题。15 相思贾平凹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15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装黄蛉的盒子和黄蛉,既表现了两者的不一般,又突出了它们在主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B.作者写主人公“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说明主人公因为妻子和孩子不在身边,根本不注重形象。C.主人公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他的肩上整整二十年了,这样写突出了主人公的恋旧心理。D.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达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细心呵护,如写他在别人吸烟的时候掏出黄蛉看,花三个钟头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装黄蛉。E.本文中间主要写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精心照顾,同时穿插描写了他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以主人公的话收尾,表达了他加紧工作、早日与家人团圆的愿望。13.文中“黄蛉”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答:14.请根据文本,探析“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这句话的涵义。(6分)答:15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15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相关链接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摘编自《国学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13.文章以“天人交战的‘盗火者’”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1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2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概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guī)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答:(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答: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B.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因为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C.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D.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被时代一次次重新解读,被赋予一次次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7.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和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_____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②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街两旁的门面皆为店铺。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③“,”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A.就算络绎不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虽然此起彼伏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C.虽然络绎不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5 D.就算此起彼伏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18.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中的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如《诗经》中的“氓”与“我”、《鸿门宴》中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项伯与曹无伤。请从下列课文人物中任选一组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对称句表现人物的情感经历或性格特点。(4分)【备选人物】项羽与刘邦、刘兰芝与焦仲卿、白居易与琵琶女、廉颇与蔺相如【示例】氓与“我”:痴情女夙兴夜寐反遭弃;负心汉背盟弃誓现原形;我选答: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日前,沈阳市一些家长流行给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佩戴远程监听手表。家长给孩子们戴这种手表,有的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有的是担心孩子得不到老师公平对待。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答:_____五、写作(7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15 福安一中2015年高考模拟考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6分)(1)山河破碎风飘絮(2)门衰祚薄(3)绕船月明江水寒(4)曾益其所不能(5)不畏浮云遮望眼(6)一觞一咏2.A解析:刺,划,撑。3.D解析:④表现吕徽之不要名声⑤表现吕徽之好客。⑥表现吕徽之知道的典故多,有文化。4.C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5.(1)答案: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两处1分,共2分)(2)答案: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易,交换,买;值,适逢,正赶上;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6.(6分)(l)(2分)这句诗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兼带些迟暮之感(1分),直逼颔联“寂寞”二字,开启后文相思之意(1分)。(2)这两句想象(或回忆,或虚写)七兄行程(1分)。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1分)下句写陆程,“使车”惟“寒星”相伴,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辛苦等意;(1分)整句诗以景写情,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1分)7.(6分)AE(A项司马懿没有识破,不知来者是人是神,闭门不出。E项是克罗旭一派说服的。手续办妥后,葛朗台竟又打点折扣,才用现款把账结清。)(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6分。)8.(6分)(1)都重视修养自身,认为这是治国安民的发端。(2分,大意对即可。)(2)(4分)孔子的话侧重点是,要以严肃的态度修养自己,这样才能培养君子人格,进而安民平天下。孟子的话侧重点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最终要归结到君王自身的道德修养。(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9.C(A应是“从根本上缓解”,B应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D在短期内有误)10.“绿色化”是指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它包括构建15 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的生产方式绿色化和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化。(2分)11.①要转变观念,处理好利益的取舍,克服传统思维,探索共赢的新路.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②需要持续为之,政府部门的规划垂范,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4分,每点2分)(甲)12.(5分)答案:BC(B“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错,分析牵强附会,表现主人公是个粗糙、放形骸外之人。C“突出了主人公的恋旧心理”错,表现主人公从事这项工作时间之长。)13.(4分)①黄蛉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穿本文的情节始终。(1分)通过主人公对黄蛉的呵护,表现主人公细心的形象特点。(1分)②寄托了主人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突出了主人公对家人的爱。(2分)14.(6分)黄蛉是主人公从老家带来的,黄蛉和黄蛉的声音象征着乡思乡音,黄蛉声音虽然微小但乡音却最是愉悦动听的。(3分)黄蛉声是爱情的召唤,是家庭的召唤,寄托的是主人公对家人深深的牵挂和思念。(3分)(乙)12.BC(B“彼此互相揶揄与攻击”与原文中的“孙中山”话中“不无揶揄之意”表述不符,且“不欢而散”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强加因果。)13.①“天人交战”指严复孤独面对晚清腐败的社会时局;“盗火者”指严复选译了大量西方书籍,有窃得西方文明火种之意。②它体现了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每点2分)14.①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②1894年之前,严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③严复痛恨君主专制,却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④严复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甚至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⑤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同时,却吸食鸦片,染上鸦片烟瘾。(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15.(2分)(1)皈(2)“涵概”应为“涵盖”16.(3分)C15 解析:A.“而且”后加上“希望”一词B.主谓搭配不当,“部落”“跪着”“被杀戮”错。在“部落”补“的人”。D.语序不当,应为“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17.(3分)D18.(4分)答案示例:①楚霸王自矜功伐自刎乌江,汉高祖忍辱负重终成大业。②刘兰芝与焦仲卿:韧如蒲苇,刘兰芝抗婚举身赴清池;坚若磐石,焦仲卿违命自挂东南枝。③白居易与琵琶女:浔阳江头,歌女拨弦泣身世;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枫叶荻花,浔阳江上琵琶语;离愁谪恨,海角天涯沦落人。④廉颇与蔺相如:文相如顾全大局国为先,武廉颇勇改过错和为贵。//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形式2分,内容2分)19.(5分)监听手表表明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不信任,此做法不可取。首先,通过监听来满足家长对孩子的安全保障、教育满意的诉求,必然会恶化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次,监听手表现象一旦蔓延,会放大社会信任裂痕,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失衡,群体心态发生变化。(看法明确1分,语言简明2分,语言连贯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0.(70分)参照201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一)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却总是隐匿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自己。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他慢慢走到庭院前,听到东阁里有群人分韵作咏雪诗,有个人拈得一个“滕”字韵,苦心推敲,反复吟咏,始终写不出,先生忍不住笑出声来.东阁中的那些贵族子弟们听到了,派了侍从去责问他发笑的缘由。先生最初不说,那些贵族子弟更加疑惑,便亲自走出屋子,他们看见先生露着头顶,穿着粗布衣服,布袜草鞋,看不起他,责问他笑的原因。先生迫不得已,于是说道:“我想列举滕王李元婴作蝴蝶画的典故。”众人这才赞叹佩服,邀请先生入席而坐。先生说:“我这个穷酸样子,怎么可以置身于你们之间。”众人更加诚恳坚决地邀请他,先生于是进入东阁。15 众人用“藤”“滕”二韵请先生写咏雪诗;先生当即拿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众人又请他用“昙”字为韵作咏雪诗,先生也当即写成,便要走出门去。众人极尽挽留也留不下。问先生姓名,先生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道:“我们曾经听说过吕处士的大名,想要见上一面却不能办到,先生莫非就是他吗?”先生说:“我一个农夫,哪里知道吕处士是什么人?”众人送给先生谷种,先生发怒道:“难道我会要不义之财吗?”一定要用钱买谷种,然后撑着船离开了。众人派侍从远远地跟在先生后面,先生居住的地方非常遥远偏僻,侍从做好标记,然后回去了。等到雪过天晴,众人前往拜访先生,看见先生只有一间草屋,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忽然发现米桶中坐着一人,原来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坐在米桶中避寒。他们试探着问吕徽之先生在哪里,先生的妻子答道:“在河边捕鱼。”这才知道(他)真的就是吕徽之先生。到了溪边,果然看见了先生,他们把特意来问候道谢的意思告诉先生。先生隔着溪水说:“你们先到我的屋子里,等我捕到了鱼,去换酒给你们喝。”不一会儿,先生拿着鱼和酒回来了,主客尽情欢饮之后,才分别离开。回去时走到半路,天就黑了,走路不太方便,就暂时在一露棚下歇息。刚好遇到这家主人从外面回来,是以前认识的人,主人问他们从哪里来,众人说了来龙去脉,主人高兴地说道:“吕先生原本也是我平常想要一见的人啊。”让众人留下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众人辞别。那家主人沿着众人的踪迹去找先生,发现吕先生已经迁走了。又过了一天,先生和陈治中在路上相遇。陈治中骑着跛足的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先生说:“是啊。您莫不是陈刚中吧?”说:“是的。”二人握着手像是平素就交好的样子,一起谈起关于驴的典故来。先生说一个,治中说一个,一来一去各自说了四十来典故,治中说完了。先生说道:“我还记得某个典故出自某本书,某个典故出自某个传奇。”于是又说了三十来典故。陈治中深深地佩服他。(二)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