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

ID:16690616

大小:5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24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_第1页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_第2页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_第3页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_第4页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陈寅恪的学术意义试解“钱学森之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班陈文杰2013.5缘起中国何以迎来自信时代?在当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不胜唏嘘地感慨: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俨然成为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难题,亟待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认为,问题出在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并可以发挥作用的机制,以上是体制上的问题。而落实到新时期的求学者呢?钱老给出的两个药方,一曰创新,二曰跨学科、跨领域地

2、贯通,即平日所讲的通识。笔者的兴趣爱好偏向文、史、哲学这类的人文科学,而对自然科学虽略有涉猎,但毕竟认识鄙陋,未敢妄加评论。遂斗胆引出陈寅恪先生的事迹,希望通过这位上世纪文史类学术研究的光辉典范,浅谈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做学问的态度与精神,从而推广到求学者,特别是日后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在“怎么做学问”、“应该做怎么样的学问”的问题上得到深刻的启示。体制存在的问题,尚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至于钱老的两个药方,相信读完陈寅恪先生的事迹之后,会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钱学森是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属自然科学;陈寅恪先生呢?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层面影

3、响最大的文史类学人,他一生所服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垂范着后世的中国文史学界。以下,笔者将另辟蹊径,试图用文史方面做学问的典范从全新的角度解开“自然科学大家”留下的世纪难题。简单叙述一下陈寅恪先生的重要生平。陈寅恪,江西义宁人,“义门陈氏”之后(按:“义门”为天下第一家),清末四公子之一、清末民初诗坛领袖陈三立之子,被誉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为陈寅恪,陈垣,吕思勉,钱穆——严耕望语)。1902年,十二岁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

4、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的陈寅恪随长兄陈衡恪(著名画家)东渡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进入复旦公学(相当于高中)学习。几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尔后以江西官费留学生赴德国留学,宣统三年(1911年),留学瑞士通读了《资本论》德文版的原文,学术界认为陈先生是最早通读德文版《资本论》的中国学者,比后来许多推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者早了整整十年,1915年因一战爆发而回国。后分

5、别赴往法国巴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在哈佛大学与同学吴宓(钱钟书授业恩师)、汤用彤被称为“哈佛三杰”。20年代初再次回到德国留学。1925年,在德国留学的陈寅恪,收到了来自清华学校的聘书,被聘为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按:“四大导师”还有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这在当时就受到极大的争议。因为当时陈寅恪先生一无博士学位,二无大部头著作,所以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一、与时俱进的精英意识当时陈寅恪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实那时候的他已经掌握了蒙古、藏、西夏、突厥、回鹘、朝鲜、女真、日本、美(英)法、德以及极其生僻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20多种语言(最少一说为

6、17,最多一说为30多,本文权取最少一说),并用比较多国语言材料之法去研究国际新潮流的新问题。这么国际化的一位学者,为何会没有博士学位和大部头著作呢?前者因为陈寅恪先生,不愿意三两年里面被一个问题所束缚,也就是不愿意几年只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这反映陈寅恪先生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跨学科、跨领域做学问的通识思想。我们现在可以发现,陈寅恪先生虽然在欧美留学的时间很长,但留下的资料很少。估计是陈先生在图书馆看书做学问以及听讲座占的时间比例很大,正式上课修学分的时间极少。而后者呢?其实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全部的陈寅恪先生留下的著作(大部分抗日战争南下期间遗失;后来重新再做的于“文革”

7、时期被查收,有一部分至今下落不明),我们看如今陈寅恪集只有十三种十四册,比起大多数一流学者而言,从数量上看少得多。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1944年以后,陈寅恪先生眼睛双目失明了。二是国难家亡,几经辗转,从1937-1949这十几年先生一家安逸时间甚短,直到1949年定居广州才算是安定下来。但是其实1944年以前的陈寅恪的著作也非常少,除了隋唐中古史三稿以外(均在抗日战争以后到双目失明以前完成),就只有50多篇论文以及为别人写的序,后连同1944年以后写的十来篇论文收编在《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