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ID:17005305

大小:5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26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_第1页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_第2页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_第3页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_第4页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5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学习要点一、结核分枝杆菌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细长微弯,常聚集成团,或分枝状排列。抗酸染色阳性。有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生长缓慢。菌落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似菜花。(3)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4)抵抗力:对乙醇、湿热、紫外线等敏感。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2.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传播2)致病因素: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产物引起的免疫损伤有关。

2、3)临床上肺结核最常见,如肺门淋巴结核、粟粒性肺结核等。其次是肺外感染,如胸膜、肾、肠、膀恍结核等。(2)免疫性: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属于传染免疫,即有菌免疫,当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检测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及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原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细胞免疫和IV型超敏反应同时并存,注射一定量结核菌素诱导致敏TD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形成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方法及结果分析见教材。3.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标本。可先浓缩集菌,以

3、提高检出率。(2)直接涂片镜检:取标本直接厚膜涂片或集菌后涂片用抗酸染色、镜检。(3)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经集菌处理的沉淀物,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37℃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61

4、培养,通常3~4w可长出粗糙的菌落。也可将标本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5~7d取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获结果较快,有助于治疗。(4)快速诊断: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每毫升标本中几个细菌即可获阳性结果。但应注意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5)血清学试验:用ElISA测定待检标本(脑脊液、血液或胸腹水)中的抗体,明显增高者有助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4.防治原则(1)预防:主要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患者和应用卡介苗接种。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接种方法为皮内注射0.1ml(内含0.5~0.75mg)的卡介苗

5、。另外,卡介苗为活菌制剂,应注意低温保存。(2)治疗:目前,我国采用WHO建议推广的“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方案,即病人每次均由“督导员”(医务人员、社区志愿者或家属)在场目睹其服用规定药物。疗程可缩短至6个月。国内外均推行三药联合方案。在耐药病例发生率较高地区,头2个月强化期需加第4种药。二、脑膜炎奈瑟菌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脑膜炎奈瑟菌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直径0.6~0.8μm。革兰阴性,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最常用的是巧克力色培养基。最适温度35~37℃,pH7.4~7.6,

6、专性需氧。菌落1.0~1.5mm、圆形、无色透明、光滑似露滴状。因产生自溶酶,培养超过48h即死亡。(3)抵抗力:本菌抵抗力弱,对冷、热、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2.致病性(1)传染源:主要是带菌者和病人,经飞沫传播为主要途径,密切接触(如同睡、喂乳、亲吻)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2)致病因素:主要有内毒素、荚膜及菌毛。内毒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3)流脑潜伏期1~10d。临床表现有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败血症型。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

7、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61临床特点: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5岁以下儿童易感,以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3.微生物学检查(1)根据病程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血液、瘀点瘀斑渗出液或脑脊液等不同标本。(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3)分离培养:应立即保温送检或床边接种。(4)血清学方法----快速诊断。4

8、.防治原则(1)疫菌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2)流行期间可短期应用磺胺药口服或滴鼻。(3)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磺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