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ID:1723490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_第1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_第2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新华镇第六小学吴妙玲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更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由发问时往往浮于表面,如字音、字义的理解,发问变得有量而无质。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引导和训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自悟自得的意境。因为训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起点不同,要求也不同。从字词到句子,从段落到篇章,从内容到思想,从叙述顺序到修辞手法,要分别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去提问,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出

2、问题。一、扣题导疑,带问学文有些题目以精练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这就宜从题目入手,抓题目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板书题目之后,我让学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飞”、“夺”,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飞?”“怎样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学生提出问题后,不用忙着帮他们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经过四人小组讨论来印证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二、词句释疑,由疑生问文章的

3、遣词造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这些词,换成别的词,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句中“终于”一词用得很好,如何引导学生生疑呢?一般来说,学生只会问:“为什么作者用‘终于’这个词呢?”我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她抽出了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学生马上感觉到了“终于”-3-一词说明了什么。显然,同样的问题,最后一问就比前一问质量要高。从追求词义的理解上升到追求内容的理解,思维深入了。从而

4、明白小女孩是经过思想斗争后做出的决定,也了解了小女孩非常需要这根火柴,更能感受到小女孩处境的凄凉。也就很容易理解小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大火炉了。三、读中生疑,多读解疑何时质疑,何处置疑,应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提问的习惯。质疑问难更应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涉及到哪句话,哪段话,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并提示联系上下文思考)在课文中寻找根据和答案。教师的责任不是解答,而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读书,去认知,去求解。如《将相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有学生问:“蔺相如不畏强暴,智勇双全

5、,为什么如此害怕廉颇?”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蔺相如对手下说的一段话展开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是什么“功”?有廉颇的功劳吗?从哪里看出?引导学生读前文,从而理解“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友蔺相如。”再让学生讨论将相不和会给赵国和蔺相如个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反问:“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学生迎刃而解了。四、后文前置,切文释疑有的文章结尾是中心所在,情感的升华之处,从结尾切入,能居高临下,统揽全篇。如《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我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再让他们质疑。“

6、什么是养花的乐趣?”“课文是怎样描写养花过程中的乐趣的?”带着问题,学生基本能独立的学习课文。此外,除了课文质疑外,课前、课后质疑也很重要。因为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在预习时就要把不懂的问题写出来,能带着问题听课,会学得更有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同,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课后质疑就是拾遗补漏的机会,还能引导学生从部分认知回到整体,从整体的高度再次理解课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教完《草船借箭》后,由学生提到“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什么要“秘密”-3-?他怕什么?显然,学生不满足仅仅理解课文,想进一步了解。我马上肯定他

7、提得好,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使大家都能参与,共同理解,不要把质疑当作一个人的事。总而言之,“学贵知疑”,学固然重要,但先要学会提问题,只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更好的,更主动地去学。-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