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

ID:17403034

大小:312.0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8-08-30

上传者:U-10243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_第1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_第2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_第3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_第4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高永嘉 常见传染病 的发现与预防控制 易感者传播途径传染病传染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传染病的三环节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人作为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动物作为传染源:狂犬病 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麻疹、流感、水痘等2.肠道传播-通过水、食物、苍蝇传播,如菌痢、伤寒等3.接触传播-通过手、用具、玩具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通风环境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发现传染病人要及时报告及时就诊、治疗传染病人要进行隔离,直至没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定义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特征。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无并发症患儿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自愈。 流行病学病原菌:柯萨奇A5、9、10、16、B5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A16和EV71型最常见,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传染源: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者。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血。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主要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 临床表现四部位: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象:疹子不象蚊虫叮咬、不象药物过敏、不象口唇牙龈疱疹、不象水痘。四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重症病例表现神经系统症状:脑干脑炎、脑膜炎等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循环系统症状:心衰、休克3岁以下,多在病程1~3天发生 临床不典型病例散发病例出疹一个部位斑疹、疱疹稀疏不典型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难鉴别病原学或血清学鉴定 诊断依据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确诊依据确诊时必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确诊EV71病毒感染,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治疗原则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清淡易消化营养的饮食、对症处理:——口腔和皮肤护理——可服VitB、VitC及清热解毒中药 重症病例神经系统受累:控制颅内高压、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抗惊厥等心肺衰竭: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机械通气等 预防隔离7-10天。进食流质,防燥热之品,防过于温热。皮肤破溃后防感染。 预防加强对幼儿园、小学教室通风,玩具消毒及对患儿进行隔离是杜绝本病流行的较好措施。加强床边隔离,病房紫外线消毒,对患儿的各种用具消毒,呕吐物及粪便应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行病学病原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水痘病人其次带状疱疹病人。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密切接触。易感人群:婴幼儿、学龄前儿童。流行季节: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但有冬春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皮疹特征向心性:多见于头部及腹背,四肢较少。多形性: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杂存,在数日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止痒:炉甘石洗液(未破者)、口服抗组织胺药发热处理预防皮肤细菌感染抗病毒治疗 水痘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出疹前两天即可排出病毒病人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两周。接触者观察3周预防措施 水痘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消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注射特异性水痘免疫球蛋白接种水痘疫苗 麻疹流行病学病原菌:麻疹病毒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流行季节: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按出疹先后消退,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天。 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的延长到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流行性感冒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3天临床表现: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甲型(H1N1)流感病毒 预防流感1.平时措施: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注意学生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体弱多病者注射疫苗预防2.疫情处理:及时隔离病人,开窗通风,空气消毒,食具,玩具,毛巾等消毒暂停集会活动,插班,并班。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不治自愈,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目前发病率仍较高,以中毒性菌痢危害性最大 细菌性痢疾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痢疾菌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外环境,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手经口感染脏手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量少,故失水不多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出现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一般1周左右逐渐恢复,少数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表现均较轻,病程3~7d,亦可转为慢性。(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开始甚至无肠道症状。 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为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2)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大便培养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也为重要传染源。(3)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多不明显。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易被苍蝇叮咬的食物吃瓜果应洗净、削皮。粘液便或脓血便,应尽快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尽力治疗。 病毒性肝炎分类按病原体种类分类: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肝炎的传染源。在我国HbsAg阳性,占总人数的10%~15%,因而是最主要的传染源。(2)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人体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生贝类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体液传播:体液传染是HBV、HCV和HDV的主要传播途径。 吸血昆虫传播:目前有人发现蚊子的消化道和唾液中也有肝炎病毒,其阳性率高达67%,应该引起重视,但目前尚缺乏证据。垂直传播:一般是通过胎盘或产道的损伤以及异常病理变化而传染的。 临床表现发热、全身乏力,疲倦。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甚至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部不适和胀痛,肝脏肿大及压痛等。少数爆发性发病、起病急、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很快出现深度黄疸、腹水及皮下出血,最后患者出现烦躁、嗜睡或神志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临床表现五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戊型与甲型多急性发病,常见的有黄疸;丙型与乙型相似,较易发展成为慢性。多数患者在6周至数个月内恢复正常。也可能转变为迁延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种类型的肝炎。 治疗病毒性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预防学校要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病毒携带者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不能献血。学校医生、教师要严格把关,对病愈返校复课的学生要认真检查。免疫预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单纯性肥胖症营养不良 情况调查内容幼儿入园前健康状况幼儿的出生史,药物、饮食过敏史,预防接种史特殊儿童的养育情况 新生健康情况调查孩子姓名:所在班级:您的孩子是否患有以下疾病(√/×):经常患“感冒”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癫痫高热惊厥其他药物、饮食过敏史入园之前外伤史 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小儿平均每年6次以上呼吸道感染或2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 预防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污染,室内空气要流通;按时接种疫苗,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最好方法均衡摄取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鼻窦炎。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含锌制剂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措施户外散步、踢球、骑小自行车等用冷水洗脸,冬天用温水,增强对冷空气的抵抗能力。适当加减衣服。减少出汗、及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给孩子脚部保好暖,睡前最好用温水给孩子洗脚。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高热惊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是婴幼儿(6月~4岁)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初次发作多在体温上升早期。惊厥发作时间短暂,一次热程一般仅有一次发作.85%为全身性发作,15%为局限性或半身性发作.发作后意识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 处理控制惊厥:退热:对症处理: 幼儿园常见过敏疾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湿疹荨麻疹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如何判断过敏体质小儿1.湿疹2.经常揉眼睛、抠鼻子、流鼻涕、连续打喷嚏3.多汗、多动、夜惊、易感冒4.跑步或者大笑以后孩子会咳嗽5.爸爸妈妈或兄弟姊妹有过敏病史 防治过敏原检测调整饮食缓解症状预防发作 营养不良分类: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生长迟缓:其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 贫血一般表现:皮肤.粘膜.口腔粘膜.疲乏.食欲减退.眼花.头晕.耳鸣造血系统: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肿大非造血系统:(1)消化系统:胃肠融动,消化酶分泌功能受影响(2)心理行为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情绪激动(3)心血管N.S:心率呼吸快(4)免疫系统:抵抗力↓ 贫血的预防做好孕期保健:注意孕母营养,防止铁缺乏,防止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合理喂养;预防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儿童肥胖症诊断:(1)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为肥胖。(2)体重指数BMI:随年龄性别而有差异,一般儿童>18有肥胖趋势,>20为肥胖。 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预防: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管理每个活动环节,管理每个餐点(汤-蔬菜-主食+荤菜),关注孩子的心理。 健康教育处方(1)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宣传肥胖的危害性。(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糖类、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习惯,避免过度进食的习惯。(3)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从小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4)合理地安排膳食,尤其应防止中国饮食西方化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