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

ID:17709480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4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_第1页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_第2页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_第3页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改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作者:朱卉敏 焦素敏 王衡 李灵红 郭新军【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难点及改良方法,设计新型医疗器械,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针对MED术中出现的问题,研制了安全钻及L型冲击器等器械,对处理突出纤维环、钙化、中央型突出等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良,使绝大多数适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在镜下完成手术治疗。[结果]本组750例患者,近期疗效判定参考MacNab标准:优良723例、可24例、差3例,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结论

2、]运用MED手术系统,配合采用安全钻及L型冲击器等自制器械及相应方法,能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范围,提高疗效及安全性。【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冲击器安全钻  后路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ED)在传统开放手术的原理上,融入了现代的微创理念和先进的内窥镜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手术方法〔1、2〕。本院自2002年1月引进了郑州康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至2004年1月施术1080例。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作者研制改良了部分器械及相应方法,并对随后2004年1月~2006年1月的750例MED手术病例

3、进行了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750例患者,其中男414例,女336例;年龄16~80岁,平均42岁。病史3个月~28年,平均3年5个月。绝大多数患者术前都经过按摩、牵引等非手术治疗。69例进行椎管内封闭治疗,54例作过胶原酶溶核,5例作过经皮切吸。患者术前均行CT或磁共振扫描及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或麻木。突出间隙:单间隙520例;L3、4间隙23例、L4、5间隙342例、L5S1间隙230例;突出部位:中央型284例,旁侧型466例;突出程度:突出620例、脱出102例、膨出28

4、例。纤维环或后纵韧带部分钙化318例、椎体后缘骨赘增生261例。伴神经根管明显狭窄169例。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14例。  1.2手术方法  1.2.14常规手术系统由:(1)显示监视系统:内窥镜、摄像机、光源、监视器等。其中内窥镜采用平面广角设计、蓝宝石镜面,摄像机采用了DSP数字自动图像处理,冷光源采用低压疝灯、双灯设计;(2)外径18mm的工作通道;(3)专用配套手术器械:枪钳、髓核钳、安全钻、冲击器、刮匙等;(4)双极电凝仪等组成。  1.2.2.1改良器械的研制  L型冲击器头部尺寸3mm×6mm(30°角)及4mm×8mm(90°角)2种(

5、图1)。特点:处理中央型突出时,将冲击器头部由后纵韧带前间隙潜行插入,将突出物先打入椎间隙,再用髓核钳取出,且可避免出血;处理增生骨赘时,边打边探,打平为止;处理钙化组织时,先打入椎间隙或打松,再用髓核钳取出;由于在使用时是撞击力,行程短,安全,避免了像使用反向刮匙时用力过猛或折断器械等危险。  图1L型冲击器(略)  1.2.2.2安全钻  尺寸14mm×170mm,由下列部分组成:横柄、纵杆、安全旋钮(钻骨时将其固定在工作通道上端,纵杆转动钻骨时纵杆可在其内螺绞上转动,起到控制钻头进度的安全作用,进钻稳定)、钻头(图2)。  图2安全钻(略)  

6、1.2.3手术方法  术前2h静滴抗生素,硬膜外麻醉成功后,俯卧于桥式脊柱架上,消毒铺巾,在病变间隙层面,紧贴棘突插入定位针,用C型臂X线机定位,沿导针逐级置入扩张管,固定工作通道,连接影像系统,使用椎板安全钻钻开椎板,分离、咬除黄韧带及部分椎板骨质,显露硬脊膜及神经根,用定位笔及解剖器分离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显露纤维环,用纤维环刀打开纤维环,髓核钳摘除髓核,用研制器械处理突出的纤维环,对中央型突出可用L型冲击器将突出部分先打入椎间隙,再用髓核钳取出,对钙化者也可用研制的锥形纤维环刀、环锯或冲击器处理。探查清理神经根通道,用椎间隙冲洗器在椎间隙注入庆

7、大霉素、冲洗、止血、拔出工作通道管,用可吸收丝线由皮下缝闭切口。术后3d戴腰围下床活动,并行直腿抬高练习,2周后腰背肌锻炼,正常情况下5~6d出院。  2结果4  750例患者,共施术980节腰椎间隙。750例均按术前拟定方式得以完成。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零6个月,平均1年。随访方式:均采用电话随访,约85例病人还来院复诊,作了CT复查。疗效判定按MacNab标准:优,无痛,活动自如;良,偶尔背或腿疼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可,间断性疼痛致功能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功能得到改善;差,疼痛无减轻,功能无明显改善或未改善,需要再

8、次手术。本组病例:优良723例,可24例,差3例,优良率96.4%。无硬脊膜破裂,无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椎间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