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

ID:17714400

大小:6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5

上传者:U-4650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_第1页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_第2页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_第3页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_第4页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太原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提要】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该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在全省11个市中的领头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能最大。但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相比,我市城市规模较小、投资相对不足,经济辐射能力还有待加强。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规模的主导性指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通常用首位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例如:太原市的人口首位度即太原市年末总人口占山西省的比重;GDP首位度即太原市的经济总量占山西省的比重。因此城市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口、经济等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城市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聚集力越强,带动地区经济的能力就越强,该区域的发展规模化经济效能也越大。一、太原市城市首位度在全省排名第一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在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贡献最高。2007年,在2006年GDP形成的千亿高点上又增长16.4%,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4.9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40.40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首位度分别为21.9%和20.0%,超过第二名10.4和9.6个百分点。在山西省2007 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核评比中,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资源环境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这五个单方面评价还是综合评价太原市均排名第一,显示了我市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太原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里选取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总量和一般预算收入四个指标,对太原市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首位度做横向比较。2007年中部六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指标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年末总人口(万人)345.71478.9491.31707.01828.21637.36首位度(%)10.27.211.27.213.69.4土地面积(平方公里)6988702974027446846711819首位度(%)4.55.04.44.54.65.6GDP(亿元)1254.941334.201389.892421.203141.502190.25首位度(%)21.918.225.416.134.324.0一般预算收入(亿元)88.42101.8087.22219.50221.68174.58首位度(%)14.818.822.425.537.528.9从人口规模来看,太原市排名第六,较位居第一的武汉市少482.5万人,但在人口首位度上,太原市为10.2%,在六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与排位第一的武汉市仅差3.4个百分点;从地域规模来看,太原市排名第六,仅为长沙市(排名第一)的59.1%,但在其首位度上,太原市为4.5 %,与郑州并列第四;从经济规模来看,太原市2007年GDP达到1254.94亿元,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排末位,但在其首位度上,太原市为22%排名第四,高于郑州市与合肥市,与排位第一的武汉市相差12.3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看,太原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88.42亿元,高于南昌位居第五位,财政收入首位度为14.8%居末位,还不到居首位的武汉市的二分之一。综上可以看出,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我市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居末位,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从横向比较看,首位度均处于中下游水平,我市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还不够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城市规模较小,经济总体实力不够强太原市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均居中部省会城市末位,土地面积是第一位长沙的59.1%,人口仅为第一位武汉的41.7%。较小的土地面积和较少的人口规模,使太原市城市经济容量不大,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2007年,太原市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居中下游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排末位是第一位武汉市的39.9%,比第五位的合肥市少79.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居第五位,仅为武汉市(排名第一)的39.9%,较第四位的合肥市少13.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97.84亿元居第四位,是排名第一的长沙市的28.8%,较第三名郑州市少425.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6.74亿元排末位,仅为排名第一的武汉市的33.3%,较第五名南昌市少233.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5.91亿元居第四位,是排名第一的武汉市的34.0%,较排名第三的郑州市少462.79亿元。 2007年中部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太原497.84576.74515.91合肥466.211310.43469.00南昌387.68809.92426.69郑州923.801367.30978.70武汉1055.181732.791518.30长沙1727.821445.181037.032、投资相对不足,后续经济发展乏力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3年至2007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五年间,太原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55.32亿元,累计增长290.7%,年均增速为31.3%。然而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横向比较,我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略显不足。近年来,中部各省市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了平稳较高的基本态势,其中合肥市增长最快,五年间年均增长50.5%,其次市南昌市、郑州市、长沙市、太原市、武汉市,年均增速分别为41.3%、32.6%、32.4%、31.3%、28.7%,太原市排名第五。虽然我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不慢,但在2004年以后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而且回落幅度较大,从2004年70.1%的增速回落至2007年的15.1%,下降了55个百分点。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来看,2007年合肥市、南昌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的投资增速分别为76.7%、44.7%、49.8%、23.7%、39.0%,而太原市仅增长2.3%,远远低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从长期趋势来看第二产业投资疲软势必会影响第二、三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而影响全市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中部六省会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单位:%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2003年38.551.267.946.931.036.52004年70.141.748.930.027.538.92005年22.336.444.028.628.331.92006年17.866.522.125.926.122.62007年15.158.928.032.530.732.6累计增长速度290.7673.2462.6309.7253.2306.6年均增长速度31.350.541.332.628.732.4近期,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太原市经济运行亦呈现出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态势,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第二名与太原市首位度的差距有所缩小:2007年三季度经济总量超过第二名(临汾市)10.5个百分点, 2008年三季度仅为9.3个百分点,缩小了1.2个百分点;2007年三季度财政收入首位度超过第二名(长治市)9.5个百分点,2008年三季度仅为9.4个百分点,缩小了0.1个百分点。因此,如果经济增长继续回落的局面不能尽快扭转,我市城市首位度将继续降低,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很可能减弱。为此,我们建议要关注以下几点,供领导参考。1、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目前,国家为防止出现增长率急剧下降,已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重在加大投资。我市应把握机遇,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外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建立产销良性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推动“太榆同城化”实质性进展,强化省城经济辐射功能我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特别是武汉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土地瓶颈”,发展“大太原经济”。全面推进“太榆同城化”实质性进程,加快编制区域共同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圈内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从产业分工、城市功能布局等多方面考虑,实现城市规划一体化;实施“错位发展” 战略,发展相互承接、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产业格局;整合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开发和共享金融、信息、中介、文化、旅游等战略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带动太原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扩大我市经济影响力。3、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效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效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