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

ID:177326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_第1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_第2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_第3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_第4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医药学医学论文题目: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从广东近代名医陈伯坛的《读过金匮卷十九》探讨其学术思想,包括:仲景书宜合卷,探讨《金匮》当与《伤寒》合观;阐发经旨必从精微着眼;论卒病注重“风”字;读《金匮》要注意理解一“传”字;《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是仲景原著,非后人加入;阴阳毒是五脏之阴阳被蚀,阳毒是阳被蚀而无阳。   陈伯坛,字英畦,男(1863~1938年),广东新会县外海乡人。曾中秀才和举人。22岁悬壶问世,后成为广东四大名医之

2、一。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4年。1924年于广州教育南路书坊街主办中医夜学馆,1930年在香港文咸东街文华里开设伯坛中医专科学校,任校长。主要著作有:《读过金匮卷十九》、《读过伤寒论》、《伤寒论门经》和《麻痘蠡言》。陈氏是岭南近代最著名的伤寒、金匮家。《读过金匮卷十九》又名《读过金匮论》,是伯坛中医专科学校讲义,刊行于1940年,共5卷5册,50余万字。此书经伯坛中医学校同学会同仁努力办理出版事宜,周苏群先生捐巨资刊行面世[1]。本文试图从《读过金匮卷十九》探讨陈伯坛的学术思想。  1 仲景书宜合卷,探讨《金匮》当与《伤寒》合观  “

3、长沙全集,原序则蔽之以一合字。论合卷亦合,分之则书亡。分卷自叔和始,易十六卷为三十六卷,显与原书有出入,幸在原文无纷更”。伯坛论《金匮》,强调应与《伤寒论》合观,二书的理法方药互相联系为用,诸条文也每每互相发明。如小建中汤在《伤寒论》太阳篇用之是“建中以达邪”,在《金匮》虚劳篇用之是“补脾以治肝”。  2 阐发经旨,必从精微着眼  如论血痹、虚劳二证合篇的意义,他认为痹为劳之渐,劳为痹之著,仲景将其合为一篇,正是教人以防微杜渐之诀。又如论黄疸“脾色必黄,瘀热非不黄,然黄家所得,本非得自瘀热,乃从湿得之,瘀热不过助湿为虚耳”。论述精细入微,发前人未发。  3 论

4、卒病注重“风”字  陈氏认为,仲景“治伤寒则注重一个‘寒’字,治卒病则注重个‘风’字”。仲景论中各篇多言及风气之为患。如“夫风病,下之则痉”;“血痹病……加被微风遂得之”。陈氏认为《金匮》首篇所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中人多死”这段话,指明了“风”字的两种含义。陈氏说:“人禀五常,因生五脏,人人以内气为主体”。这种内气就是“与生俱来之风”,又叫内风。自然界又有“主持大地之气”的八方之风,是为外风。陈氏认为,这种内、外风气,就是“风”字的两种含义。  4 读《金匮要略》要注意理解的“传”字  “是书开宗明义第一条,仲圣又蔽之以一传字。申言

5、之曰,中工不晓相传,引起第二条血脉相传……盖由皮肤而经络而脏腑,谓之传……举肝病为例,凡传于其所胜,死于其所不胜者,皆逆传非顺传……金匮则脏传脏,而风邪亦传脏”。陈氏提出金匮则脏传脏的学术观点,主要是指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关系,从而更清楚了解疾病的预后,更恰当地指导治疗。另外,邪气也可以“传”,可由表浅入内里脏腑。故“风邪亦传脏”,颇合临床实际。  5 认为《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是仲景原著,非后人加入  陈氏引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条原文后说:“开宗便知是仲圣之原书……注家反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非仲景原文……谈何容易割断仲景之文。中工且不晓,况又其次乎

6、”。有注家如尤怡(在泾)认为:“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金匮要略心典》)。陈氏旗帜鲜明,毫不隐晦,直言此篇是仲景原书,并告诫不可割断仲景之文。  6 认为阴阳毒病是五脏之阴阳被蚀,阳毒是阳被蚀而无阳  陈氏认为阴阳毒病是五脏之阴阳被蚀,阳毒是阳被蚀而无阳,故用雄黄、蜀椒,阴毒是阴被蚀而无阴,故去雄黄、蜀椒,见解有独到之处。“心脏夏之阳,肺脏秋之阳,肝脏春之阳,变为有形之阳毒。肾脏冬之阴,脾脏土之阴,变为有形之阴毒。阳毒非阳胜则热之谓。阴毒非阴胜则寒之谓也……注家认为异气中人之阳,并于阳则热而毒;异气中人之阴,并于阴则

7、寒而毒。热毒何以主方有雄黄、蜀椒耶阴毒何以主方去雄黄、蜀椒耶……中工亦知阳毒乃蚀尽其阳作无阳论;阴毒乃蚀尽其阴,作无阴论乎!”  以上几点旨在抛砖引玉,以便进一步研究陈伯坛的学术思想。这对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指导临床实践,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小斌.广东中医育英才[M].广州:广东省卫生厅,1998.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