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ID:17815796

大小:17.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6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第1页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第2页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第3页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第4页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作者:秦丽华;殷宝双;张丽娜;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历史使命,应当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积极主

2、动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主要由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个人的品质因素等组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的内涵应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思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

3、展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应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对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改善大学生目前素质状况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弱。而创新教育则促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

4、全面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令其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增加,非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减少,从而彻底调整个人的知识活力化结构。[1]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人口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其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和个性不可分。在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同时,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空间,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应

5、多给予鼓励,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和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促成其创造成果。  (二)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基础,而且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氛围,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不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

6、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2]  (三)设立创新基金,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可以制订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学生课题组,做好选题和立项的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的课题,学校要拨给一定的课题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这样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四)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上,高校应破除学生对书本、教师、权威的迷信,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

7、还要教会学生学、教会用、教会创。课程设置上避免专业口径过窄,应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构建涵盖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门类的高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多元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开设系统介绍创造性思维原理、创新技法以及创造规律等方面知识的有关课程,如创造学、科学方法论等。适当加强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特别是注意及时开设一些新的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