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

ID:17827271

大小:132.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9-06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_第1页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_第2页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_第3页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_第4页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夏商周: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II)©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3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夏商周: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學習重心: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建議分析內容:·儒、墨、道、法四家的救世主張。·儒、墨、道、法四家對仁義、禮樂及君主角色的看法。探討問題建議:1.儒、墨、道、法四家有哪些救世主張?2.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國觀點有哪些分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3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探討問題建議(1):儒、墨、道、法四家有什麼

2、救世主張?儒家主張如何治國?資料一:「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引文大意:衛君等待你他處理政事,不知夫子預備從哪一步做起?孔子說:一定要從正名分著手。……要知道名分不正,說話便不能順理;說話不順理,做事就不能成功;做事不能成功,禮樂教化便不能興起來;禮樂教化不能興,刑罰就不能運用得當;刑罰不能運用得當,人民就會慌亂了。)引自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子路》(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133-134頁資料二:「是故

3、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引文大意:所以賢明的君主會為百姓制定產業,使他們上足以事奉父母,下足以養活妻子,豐年固然可以一輩豐衣足食,荒年亦可免餓死逃亡的痛苦……王想實行仁政,為何不從根本入手呢?給予五畝的空地,四周種植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便可以穿綢帛了;飼養雞狗小豬母豬,不誤失牠們的孵化生殖時間,七十歲以上的人便

4、可吃肉了。每人分給一百畝田,只要不妨礙他們務農,八口之家便不愁饑餓了。辦好學校教育,反覆教導他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的道理,頭髮半白的老人便不至肩上背著、頭上頂著東西在路上辛苦了。)引自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梁惠王上》(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17頁。©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3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資料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引文大意:孔子往衛國去,冉有替孔子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口很多。冉有問:人口既然多了,應該怎樣治理

5、呢?孔子說:應該使百姓都富足起來。冉有再問:百姓都富足了,又怎樣進一步治理呢?孔子說:應當教育他們。)引自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子路》(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136-137頁。資料四:「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引文大意:人的本性惡,一定要等到君師和法制來教化以後才端正,得到禮義的薰陶,然後才能遵守秩序。現在,人們沒有君師和法制的教化,就會偏邪而不端正,沒有禮義,就會違反禮法秩序而無法治理。)引自李滌生:《荀子集釋•性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540頁。©香港中

6、文大學歷史系2003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1.儒家提出了哪些救世主張?2.在以上幾段資料中,你認為儒家哪些見解能夠切實解決春秋戰國以來發生的各種問題?為什麼?3.儒家救世的主張在現代還有沒有作用及價值呢?為什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32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學與教資源》5墨家的有何救世的主張?資料六:當時最著名的工匠公輸般(魯班)幫助楚國製造方便士兵爬城的「雲梯」,以進攻弱小的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便趕到楚國去,腳上都走出許多泡來。墨子勸公輸般不要進攻宋國,公輸般不聽,墨子便和他在楚王面前演習,他把腰帶解下來當城牆,公

7、輸般用木片當作戰車和雲梯,你來我往,一共攻了九回,結果公輸般用完攻城的器械還未能攻下城池,相反墨子還剩下很多攻城的器械。兩人換了位置,墨子進攻,公輸般守城,但墨子只攻了三次便攻到城裏。楚王看見這個情況,便放棄進攻宋國的計劃。取材自李叔漁註譯:《墨子今註今譯.公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391-392頁。資料七:「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已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土異國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晝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

8、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引文大意:明白了天下生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