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ID:17888368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8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1页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2页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3页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安徽民建 汪家权来源: 2005-08-2400:00:00安徽省沿淮地区是指淮河沿岸以及湖洼地区(含行蓄洪区),包括淮河北岸的阜南、颖上、凤台、怀远、固镇、五河;淮河南岸的霍邱、寿县、长丰、定远、凤阳、明光等县市以及淮南、蚌埠两市,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和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工业基地、农业经济区和粮棉主产区,现已形成以煤碳、电力、卷烟、机械、化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然而由于人口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沿淮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非常严重,要实现安徽省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沿淮地区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工业体系及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生产过程中排废量较大。  沿淮地区17个县区市(淮南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没有数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沿淮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4737万吨,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5250吨和2143.1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粉煤灰、煤矸石、废矿渣排放量分别为6564吨、33868吨和196.16万吨、230万吨、16.18万吨。主要是因为主体产

3、业如食品、纺织、能源、建材、冶金等均属资源密集型行业,体系重要建立在农产品加工及当地资源的开采的基础上,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科技含金量低,能源、材料耗费过大,产生废水量多,难以达标排放,增大了对于资源生态的压力。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这类企业规模较小,对地方经济缺乏带动效应,生产效益低,技术水平落后,根本无力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整体治理效率不高。  2、农业系统的运作模式落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1)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引起

4、的各种污染物、病菌、沉淀物、营养物、病菌、盐份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于土壤内运动,并向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缓慢扩散的过程。在施肥结构上,以氮磷化肥为主,而土壤中氮磷过分富集会加大其流失的危险性。沿淮地区耕地面积4400万亩,过度的施用农药化肥产生的面源污染,正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潜在威胁因素之一。  (2)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布局架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影响环境卫生  多数的养殖场建立在人口密集,农田相对较少的城郊结合部,环境废物承载容量小,而建设前又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期间又为执行“三同时”制

5、度,建成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粪便任意堆放,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环境,而其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水域更是直接造成了水体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3)农村的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秸秆作为直接燃料的比例大幅减少  秸秆的利用率为45%左右,而其他剩余秸秆的处理方式大都以田间丢弃、焚烧为主,相当于每年烧掉几百万吨标准煤,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污染了大气水体,事实上只要有5%的秸秆腐烂形成污染物进入水体,其COD排放既可达到100万T的工业城市生活污水的年排放水平。  3、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也比较严重  水资

6、源浪费严重,用水量持续增加,水资源储备量减少,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占了地表总用水量的3/4以上,而其灌渠水的利用率仅为0.4,灌溉方式以重水灌溉为主,节水灌溉面积较小,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经济规模总量增加幅度继续增大及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水生态系统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干流蚌埠段的涡河入淮口、蚌埠闸下水质较好,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蚌埠段沫河口、淮南段峡山口、凤台渡口、石头埠水质为Ⅳ;淮南段的新城口断面水质为Ⅴ类;淮南胡大涧和滁州小柳巷断面水体污染最重,水质劣于Ⅴ类。干流主要污染物

7、是氨氮,其次是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4、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总体素质较低,使得生境压力大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生境的压力巨大,人口与粮食,人口与能源,人口与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资源消耗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沿淮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低,生态管理体制还存在相当多的弊端。  5、蓄洪区和行洪区的居民生活贫困,环境卫生比较差  由于流域洪水向河道内汇流加快;干流上游洪

8、水向中、下游推进快;下游排水不畅等因素决定了淮河蓄洪区和淮河特有的18处行洪区的频繁使用。使得淮河流域内蓄洪区在防洪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矛盾十分突出,有些行洪区甚至一年数次行洪。但是淮河的行蓄洪区内就有常住人口122万人,耕地291万亩。大部分行蓄洪区内人均村台面积只有10m2左右。每当行洪之际,人与家畜、家禽都挤在村台上,没有供水及排水等公用设备,污水四溢、粪便横流,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同时还有不少居民生活在庄台之下,安全没有保障。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行蓄洪区内的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