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

ID:22489780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9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_第1页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_第2页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_第3页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_第4页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安徽省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存在人口与土地、水资源的问题,揭示了人居环境发展与淮河水患以及地区贫困的关系。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得出合理城市化发展模式与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安徽省沿淮地区应当走低成本的城市化、可持续的城市化和适度的城市化道路,以促进沿淮地区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与经济  Abstract:anhuiprovincehuairegionalinhabitationenvironmentalongtheexistingpopulationandland,theproblem

2、ofentdevelopmentandthehuaiheriverfloodsandtherelationshipbetentmodeandlivingenvironmentofdevelopmentandhavecloserelations,andconsideredthattheanhuiprovincehuaiareasshall,looderateamountofurbanization,topromotehuaiareasalongthelivingenvironmentofhealthydevelopment.    Keyentdevelopment;Ec

3、ologicalandeconomic      :S891.5:A    1沿淮地区人居环境现状  淮河水系干流地区具体范围包括阜阳市的临泉县、阜南县和颖上县,六安市的霍邱县和寿县,淮南全市(包括凤台县和市区),蚌埠全市(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和市区)和滁州的明光市和凤阳县等13个县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人口1476万人。该范围包括行蓄洪区范围,且行蓄洪区内的社会经济等人居环境问题与该范围密切相关。  1.1人口与土地问题  沿淮地区13县市中,人口密度平均高达616人/平方公里。有的县市人口密度高达110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50年前的两倍。人口增长过快,

4、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2人口与水资源的问题  沿淮地区是一个缺水地区。不同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差别很大,人均水资源量最高的是六安市(霍邱和寿县),达到1776立方米,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最低的是淮南市,只有42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1.3发展基础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1.3.1薄弱的发展基础是人居环境改善的挑战  人均GDP小于500美元的县有临泉、阜南、颍上、霍邱和寿县,其中临泉县最低,人均GDP只有358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是蚌埠市区,达到2500美元。13个县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均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必须依

5、靠农业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1.3.2入不敷出的财政使得人居环境改善难以为继  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蚌埠市,人均财政收入有850元左右,最低的是临泉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50元。财政收支“入不敷出”。上级财政拨款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基本上是400元左右。  1.3.3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是消除贫困  沿淮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大部分地区职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由居民消费结构看出,例如蚌埠市食品消费占39.11%,临泉县食品消费占59.29%,按照恩格尔定律显示,前者属于相对富裕,后者属温饱,可见沿淮地区多数还尚属不富裕阶段。  2淮河水患与消除贫困

6、  2.1淮河水患  史料记载,淮河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的500年间,平均每100年发生水灾70次以上。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全流域共发生42次水灾。1949年以来,平均每5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水灾,两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小水灾。  2.2水患导致贫困  由于没有安全保障,人民不敢也无心对生产和生活作出最基本的投入。许多土地因受洪水威胁而不敢发展较大的产业,阜南县政府官员2007年采访时说:“只要行蓄洪区里的人民还依靠行蓄洪区的土地生活,他们对富裕就不敢有奢望,原因也很简单,在行蓄洪区里是不能有大产业的存在。”  3人居环境改善途径分析  3.1制度创

7、新——安徽凤阳小岗村模式  为解决“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水旱问题,群众对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治理,并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走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包干”道路,使得小岗村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一模式也迅速得以在全国推广开来。  3.2移民建镇及城市化  3.2.1沿淮地区城市化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农业生产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部分行蓄洪区内的人均耕地数量不足半亩,无法从事规模化经营,生产率越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越难以提高。因此解决行蓄洪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要保证防洪安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