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

ID:17956107

大小:333.6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1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_第1页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_第2页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_第3页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_第4页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_以冯至_郑敏和穆旦为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8·蔡明谚: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略论40年代中国现代诗──以冯至、郑敏和穆旦为考察[台湾]蔡明谚摘要:透过对冯至、郑敏、穆旦三人诗作的分析,勾勒出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诗歌发展的样貌,说明抗战下的现代诗人如何反思自我的生存处境,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展示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而不是相互矛盾。长久以来,在台湾的文学史叙事中,粗率地把40年代文艺视为政治的和通俗的,并在“纯粹”的艺术标准下,否定了40年代文艺的价值。这个现象也可以看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和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差距。关键词:现代派;艺术性;现实性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6-0677(2007)2-0028-09通常所谓的40年代文艺,是指1937年和村姑在一条河里浣衣。”对日战争爆发之后,到1949年国民党撤退来抗战让知识分子“走入民间”,这样的历台这段时期。长时间、而且是全面性的战争状史背景使得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在40年代态,决定了40年代文艺的主要风貌。因为逃的发展,最先遭遇的就是大众化的问题。这个难的缘故,知识分子从都市分散到乡下,从东问题的争执点主要表现于外在的文学形式南沿海富饶之地,或是迁移至中国西北的贫上,而非内在的文学主题上——在抗战的阶瘠山区,或是转移到西南的内陆农村。这是近段,文艺主题集中而单一,那

3、就是基于国家存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广泛地“下乡”。这种亡的民族主义。这个总体目标在抗战初期的生命经验的体认,让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就“与抗战无关”论争中,获得到充分的展现。在不可能守在书房里“想像”民间,也不可能再新诗的写作上,民间化的文学诉求表现在两仅凭带有浪漫色彩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关怀群个方向。其一是对口语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朱众。胡风在抗战初期时说:“文化中心崩溃了,自清说:“这个时代诗里的散文成分是有意为交通线缩小而且破碎了,这就使得专以全国之,不像初期自由诗派的只是自然的趋势。”范围的文化水准高的读者为对象的惰性不能“民间化自然得注重明白和流畅,散文化是必继

4、续。”李书磊对此则有个比较生动的描述:然的”。由于文艺诉诸大众的时代影响,新诗“不再有远离民间、居于象牙塔中的文化贵族的功能性被大大地提升,这就产生了战时特了,西南联大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教授们别突出的朗诵诗形态。由此并引申了新诗发都分散地租居于昆明的大街小巷和市郊的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对民族形镇,教授和车夫在一个铺子里买米,教授夫人式的讨论(或者可以说成:新文学如何吸收、作者简介:蔡明谚,男,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华文文学2007.2.(总第79期)·29·接纳民间形式)。对新诗而言,民族形式最重的甚至是“平淡的”。透过对外在现实的客观要的影

5、响,是让战时新诗的口语化、散文化倾观察,与对自我内心的深刻省思,冯至的整个向,又反过来受到一定的节制。朱自清说:“民风格显得宁静而舒缓。这和强调宣传的感染间形式暗示格律的需求,朗诵诗虽在散文化,力,诉求救亡的抗战诗歌主流当然不同。孙玉但为了便于朗诵,也多少要格律。所以散文化石说:“这些诗,采取与抗战诗歌迥然相异的民间化同时还促进了格律的发展。这正是所姿态,没有直接介入抗战生活的题材,拉开了谓矛盾的发展。”诗人的抒情与现实主义诗歌主流话语之间的应该可以说,语言上的民间化和形式上距离。”的民族化,以及主题上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其次,由于是“耐人沉思的理”(朱自清构成

6、了抗战时期40年代新诗发展的主潮。这语),拉开了与大众的距离,冯至的《十四行条主潮的表现形态是以“抒情”为主,并具体集》在接受上就较难具有普遍性。甚至相反构成了朗诵诗、战斗诗、街头诗等诗体形式。的,这些诗作具有很明显的学院气。但这并不在80年代之前,分隔于海峡的两套文学史叙是说,冯至的《十四行集》背离了抗战现实(这事,对于40年代民族主义这个主潮的认知是是舒兰的理解方式)。我想只要是读过第七首一致的。但是随着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和暖的阳光内》,或是第九首《你长年在生死这套主流的文学史叙事却在西南联大诗人身的中间生长》的读者,都不会得出这样浅薄简上遭遇到

7、了困难,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显然无单的结论。但是《十四行集》在表达的形式上,法充分解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价值。于是在就不是凭借大众化的口语,也与当时沸沸扬8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于40年代文艺的趋扬对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完全背离。似乎可以向,尤其是在新诗这个文类上,相对于民族化说,冯至完成了外来的“十四行诗体”与中国便不得不加上一条现代化的路径。以西南联新诗的最高层次的融合,而这绝对不是抗战大诗人群为主要核心,现代主义为表现凭借,时期获得广泛关注、讨论与实践的“民族形理性、沉思为主要风格,这样的描述大概可以式”。朱自清在谈论《十四行集》时说:“十四行勾勒出40年代现代主义诗

8、的整体特征。是外国诗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