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

ID:18017053

大小:155.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9-12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_第1页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_第2页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_第3页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_第4页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ppt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 孟子的教育思想2009年3月9日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张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Contents生平和教育活动1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23关于教育目的4关于教学的思想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5(一)社会背景百家争鸣稷下学宫(二)生平及其教育活动一、孟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百家争鸣国君以“士”为官吏,诸侯以“士”为师友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墨、法、道、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学派。儒家思孟学派:性善仁学荀子学派:性恶外铄荀子墨家儒墨之争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2、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信奉经验与实践道家自然无为小国寡民追求精神逍遥遁世主义相对主义出世思潮的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设址于齐都临淄的稷门,故又称稷下之学。到齐威王(田齐)和齐宣王之时,各派学者为儒、法、道德、阴阳等家都汇聚在稷下讨论学术、养士数千人。其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孟轲、荀况、邹衍(阴阳家)、淳于髡(法家)、慎到(道家)等人都带弟子游学于稷下。于是齐国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并替代鲁国文化的中心地位。英国的李约瑟(Dr.JosephNeedham,1900-19

3、95)教授推断齐国的稷下学宫大约创设于BC370年左右,而柏拉图创设的学园约在BC350年。据此,他得出稷下学宫是世界中世纪最早的大学。首先,“国有民办”,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的高等学府。其次,礼贤下士,待遇优厚。其次,兼容并包,来去自由。再次,自由辩论,相互吸收。稷下之学的特点思考为什么齐国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最终成就霸业的却是对学术研究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中国历史上哪一阶段的发展与此有相似之处?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孟子(BC372~BC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幼年

4、丧父,由母亲教养成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范例。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人将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孟子以济世救民为己任,追求仁爱和平,探索社会正义,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学说。曾以士的身份奔走呼号,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前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秦用商鞅、楚用吴起、齐用管仲,通过战争实现统一。因而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他游说四方长达20余年,颠沛流离却矢志不移,表现出高尚

5、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孟子晚年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261章,约35000字。它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与教育主张,是我们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资料。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孟子

6、有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核心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和”的思想,自孔孟以来的绝大多数思想家都倡导“和为贵”,“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至今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乃至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二、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作用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三乐)他接受了孔子“庶、富、教”的思想,主张在制民之产的同时,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7、矣。”孟子三乐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三、关于教育目的:——“士”、“君子”“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8、。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