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

ID:18174642

大小:389.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5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_第1页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_第2页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_第3页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_第4页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刘德州(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当前学界围绕着清代今文经学有许多的争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其学术内涵的认识并未统一。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方面:以公羊学为核心,发挥群经之“微言大义”;辑考、疏通两汉今文遗说;质疑汉代古文经之真实性。在划分这三个方面时,应着重强调的是清代今文学家的治学取向与学术主张,这是他们与其他学者最根本的区别。【关键词】清代今文经学;微言大义;今文遗说;辨伪[中图分类号】C,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30(2013)04—0128—04一、问题的提出自民国以来,有

2、关清代今文经学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但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仍未达成一致,例如:清代今文经学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仅指公羊学,还是所有对今文经典的研究都应包括在内?究竟哪些学者称得上是今文经学家?相关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各家争论不休。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对于一些前辈学者所主张的清代今文经学等同于公羊学的观点,或者只围绕公羊学的思想、义理来论述清代今文经学的做法,学界大多已经不再认同了。同时,对于他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方面的不同,学界也有认识,并尝试着对清代今文经学作一个内部的区分,如台湾学者蔡长林认为:“清代经今文学派的发展,可以归纳出两条路向,笼统地给它们一个名称的话,一者

3、可称为‘偏向考证的今文学’,另一则可称为‘偏向义理的公羊学’。"【lJ(m’大陆学者罗检秋也指出:“仅就今文经学而言,当时学者的研究重心和地位亦颇不同。一些学者由古文经而转重今文,尤其是<公羊传>,如受常州学派影响的凌曙、陈立、戴望等人;一些学者研究今文<尚书>及齐、鲁、韩三家《诗》,如福建学者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一些学者研究<春秋谷梁传>,如江苏丹徒学者柳兴恩。他们虽治今文,却注重考据训诂,后人视为清代今文学的考据派,以与龚自珍、魏源等微言大义派相区别。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值得重视,但在嘉庆以后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如微言大义派。”【2】(n㈣罗氏认为清代今文经学存在着微言大义派与考据派,这种

4、区分与蔡氏大同小异。①笔者十分赞同将那些以今文经典的考证、辑佚为研究中心的学者纳入到今文学家的范畴中来,对于蔡、罗等人将清代今文经学区分为二的做法,笔者认为也是完全合理的。在论述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历程时,学界一直以来的惯例是以著名学者为纲,重点在于常州学派、龚自珍、魏源、廖平、康有为、皮锡瑞等。只是此外尚有治三家《诗》的冯登府、迮鹤寿、王先谦,治三家《诗》、三家《尚书》的陈寿祺、乔枞父子,治<谷梁》的柳兴恩,甚至治<公羊》的孔广森,至于这些人是否属于今文学家,一直争议很大。笔者的看法是,将这些学者归入今文学家的范畴或许有些不妥,但是他们受到今文经学风气的影响则是确定无疑的,[收稿日期】2013

5、—05—17[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常州学派之《尚书》学研究”(11XWRl8)。[作者简介]刘德州(1985一),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学史。①其实早在章太炎时就已经注意到了“清代今文经学”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他说:一今文’之学,不专在常州。其庄、刘、宋、戴(原注:宋之弟子)诸家,执守‘今文’,深闭固拒,而附会之词亦众,则常州之家法也。若凌曙之说《公羊>,陈立之疏《白虎),陈乔枞之辑三家‘诗>、三家<尚书),只以古书难理,为之证明,本非定立一宗旨者,其学亦不出自常州。此种与吴派专主汉学者当为一类,而不当与常州派并存也。”(见支伟成:‘清代朴学

6、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第4页)章氏认为常州学派多附会,凌、陈等人学术旨趣不同于常州学派,所言皆极是,这些说法都有助于我们对清代今文经学更全面地思考。万方数据第4期刘德州: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129我们研究清代今文经学,不能完全弃他们不顾。其实对于“学派”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界定得完全清楚,因为每个人的学术、思想都是很复杂的,其师承渊源并非单一,先后主张也不尽一致,即如清代家派意识最为强烈的康有为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地道的今文学家,有学者指出:“就康有为个人而言,其宗派意识也是后起的。大体来说,康氏治经,历经‘记诵之学’、分辨今古文而今古兼采并用、专宗今文而全面攻击古文几个阶段。”[

7、3】(P1哟因此,若是不加分辨地将康氏归人今文学家的行列也显得有些唐突。所以笔者认为在套用“某某学派”这么一个框架时,要允许存在龃龉之处,要着眼于最根本的地方,即他们是否以今文经典为研究重心,是否偏好今文。围绕清代今文经学产生的这些争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界对其学术内涵的认识并未统一。笔者不揣浅陋,试图综合前人之说l①,从三个方面概括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内涵,以求正于大雅方家。详细论述,将于下文次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